1. 首页 > 人工智能

安徽 “人工智能 +” 场景创新大会:聚焦工业场景,激活产业新质生产力

作者:小小 更新时间:2025-08-25
摘要:一、工业场景成核心引擎,大模型落地“重”装上阵在8月20日召开的安徽省“人工智能+”场景创新大会上,工业领域成为人工智能应用的焦点。合肥中科类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展示的“玄视”电力视觉大模型,在配电网无人机巡检中实现缺陷识别,安徽 “人工智能 +” 场景创新大会:聚焦工业场景,激活产业新质生产力

 

一、工业场景成核心引擎,大模型落地 “重” 装上阵

在 8 月 20 日召开的安徽省 “人工智能 +” 场景创新大会上,工业领域成为人工智能应用的焦点。合肥中科类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展示的 “玄视” 电力视觉大模型,在配电网无人机巡检中实现缺陷识别效率提升 40%,单张图片分析耗时从人工 30 分钟压缩至 AI 处理 5 分钟,且准确率达 98.7%。这类 “偏工业、偏实用” 的场景应用,凸显了安徽人工智能发展的差异化路径。

长城战略咨询发布的《2025 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高价值场景报告》指出,安徽在智能算力、工业质检、能源巡检等领域已形成独特优势。例如,蔚来汽车合肥工厂通过 AI 视觉检测系统,将车身缺陷检出率提升至 99.9%,同时降低 30% 人工成本;海螺集团利用 AI 算法优化水泥窑炉控制,能耗降低 8%,年减排二氧化碳超 10 万吨。这些案例印证了黄波所言 ——“工业场景的‘重’属性,正是安徽的竞争力所在”。

二、算力基建与产业生态双轮驱动

安徽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算力底座的跨越式升级。全省智能算力从 2024 年初的 800P 跃升至 30000P,相当于每秒可处理 3 亿亿次运算,为大模型训练提供了强力支撑。科大讯飞作为 “国家队”,其自主研发的星火大模型已在制造、医疗等领域落地 200 + 场景,其中为奇瑞汽车开发的智能客服系统,响应速度提升 5 倍,客户满意度达 92%。

产业生态方面,安徽已集聚 894 家规上 AI 企业和 1.2 万家关联企业,形成从芯片设计(如寒武纪安徽分公司)、算法开发到场景应用的全链条布局。在大会现场,马鞍山市发布 “人工智能 +” 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到 2027 年建成 100 个示范场景,培育 50 家 “AI + 制造” 标杆企业,目标到 2030 年成为长三角 AI 创新应用高地。这一规划与合肥 “中国声谷”、芜湖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地” 形成区域协同,构建起 “省会研发 — 周边转化” 的产业梯度。

三、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破解场景落地难题

大会搭建的 “政产学研金服用” 对接平台,成为场景与资本碰撞的催化剂。在金融对接专场,深创投、红杉资本等机构与中科类脑、云从科技等企业达成 12 项投资意向,总额超 8 亿元。长三角资本市场学院院长张建群介绍,学院通过 “融资路演 + 定制化培训” 模式,已帮助 37 家 AI 企业获得股权融资,平均融资周期缩短至 6 个月。

深圳辰视智能的落地计划,折射出安徽工业场景的吸引力。该公司拟在合肥设立区域总部,聚焦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 AI 质检,目标是将缺陷检测成本降低 50%。“安徽的汽车产业集群提供了丰富应用场景,这是我们选址的关键。” 总经理杜林表示。

省科技厅赵辉强调,“大模型需要‘数据喂养’,场景就是最好的数据源”。安徽正通过 “揭榜挂帅” 机制开放省级场景池,首批发布的智能矿山、智慧港口等 50 个场景,已吸引 200 余家企业申报解决方案。这种 “以用促研” 的模式,推动科大讯飞医疗大模型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落地,实现病历分析效率提升 60%,误诊率下降 15%。

四、挑战与未来:从场景优势到产业生态

尽管安徽在工业场景应用上领先一步,但仍面临两大挑战:一是高端算力供给不足,当前 30000P 算力中仅 40% 为国产芯片支撑;二是跨行业场景整合能力较弱,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的 AI 渗透度不足 20%。对此,大会提出三项突破路径:

算力自主化:加速寒武纪思元系列芯片在本省数据中心的部署,2026 年前实现国产算力占比提升至 60%;

场景多元化:启动 “AI + 民生” 工程,在智慧养老、数字乡村等领域打造 20 个标杆场景;

生态国际化:依托 “一带一路” 技术转移中心,推动安徽 AI 企业参与东南亚工业数字化项目,如海螺水泥在印尼工厂的 AI 改造案例已复制到 3 个海外基地。

安徽的 “人工智能 +” 实践,展现了从 “算力基建 — 场景创新 — 产业升级” 的完整逻辑链。当工业场景的 “厚重” 遇上 AI 技术的 “轻盈”,两者的化学反应正在重塑制造业的底层逻辑。正如大会现场展示的奇瑞汽车智能工厂 ——AI 视觉检测机械臂与传统生产线无缝衔接,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 “场景定义创新” 理念的胜利。未来,随着算力底座的夯实和场景池的扩容,安徽有望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 “AI + 工业” 的样板间,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可复制的 “皖企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