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虹空调国庆营销新范式:用陪伴感玩出旅程新回忆
2025年国庆前夕,中国职场普遍弥漫着“人在工位坐,心早就飞到了山水间”的期待氛围,工位便利贴写满出行清单,同事们热议着“请假1天连休9天”的可能性,生动展现了当代上班族对摆脱工作疲惫、奔赴美好出行的强烈渴望。恰在此时,长虹空调悄然启动了一场名为“美好出行的陪伴”的主题营销活动,通过多城市交通载体的创意换装,将品牌融入国庆出行场景,形成独特的消费风景线。这场营销不仅收获了用户自发的内容传播,更体现了家电品牌在激烈竞争环境中通过场景化营销实现与消费者深度连接的新路径。
交通载体集体换装:打造沉浸式品牌体验
长虹空调本次营销的核心策略在于将日常交通载体转化为品牌互动平台。在航空端,成都双流机场的“长虹号主题飞机”以品牌标志性色彩点缀机身,吸引旅客自发合影并将机舱场景纳入出行记录。地面交通方面,成都、重庆、合肥等城市的地铁站台和车厢上出现了“不想挤早晚高峰,只想吹自然风”等场景化文案,巧妙将品牌与通勤情绪关联;西安等旅游城市的公交车辆则化身“流动场景”,印有品牌元素的公交车与当地人文景观相映成趣,成为游客打卡的非正式景点。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载体覆盖,使品牌形象自然融入用户出行轨迹,避免了传统广告的生硬感。
营销活动激发了用户的主动参与热情。在小红书平台,#遇见长虹美好出行#话题下聚集了大量市民自发拍摄的“偶遇记录”,包括地铁文案、公交与景点同框、与主题飞机合影等内容。这些用户生成内容不仅扩大了活动影响力,更凸显了“陪伴式”营销的特点:通过场景化设计激发分享欲望,将交通工具从单纯的“赶路工具”转化为具有情感价值的“旅途记忆点”。这种基于用户自发传播的营销模式,相比单向灌输的品牌宣传更易获得年轻群体的认同。
品牌年轻化战略:从营销创新到价值共振
长虹空调的国庆营销并非孤立尝试,而是其品牌年轻化战略的延续。此前在潍坊风筝节上,“熊猫懒Ultra”巨型空调风筝结合民俗与科技元素,打造“神话NPC团建”的创意互动;成都春熙路3D大屏的“破屏而出”巨型空调装置,为城市带来赛博降温的视觉震撼;与奥运滑雪冠军合作的反季开板活动,则通过“热雪不服暑”主题将空调的“凉”与滑雪的“爽”巧妙绑定。这些活动看似分散,但核心逻辑高度一致:跳出家电产品的单一功能认知,转向“生活陪伴者”的品牌定位升级。
品牌通过洞察年轻群体的真实需求,融入高频生活场景,以轻量化互动激发共鸣。当前家电行业竞争加剧,单纯的价格战或功能宣传难以形成差异化优势,长虹空调选择以情感连接为突破口,用年轻人喜欢的互动方式打破传统国民品牌的刻板印象。这种策略既避免了过度营销的违和感,又能让品牌理念随用户生活场景自然渗透,实现了从“刻意讨好”到“价值共振”的转变。
行业启示:场景化营销的可借鉴样本
长虹空调的国庆营销为家电行业提供了场景化营销的可借鉴样本。其成功关键在于“以场景为锚点、以品质为支撑”的营销路径。一方面,品牌精准捕捉了国庆出行这一高频场景,将营销触点布局在用户旅程的关键节点;另一方面,活动始终以产品品质为背书,避免陷入纯噱头的营销误区。随着消费者对广告免疫力的增强,这种融入生活场景的软性传播更易获得良好反响。
营销活动也反映了家电行业的发展趋势。根据2025年国庆中秋连休8天的假期安排,全国多地提前迎来客流高峰,北京出京高峰时段交通压力显著,地铁延时运营应对客流压力。在此背景下,品牌营销与用户出行需求的结合,既为国庆出行增添了温暖底色,也印证了优质品牌传播的本质是与用户生活的良性互动。未来家电品牌的竞争将更多聚焦于如何通过创新营销建立情感连接,而非单纯的功能或价格比拼。
随着国庆假期开启,长虹空调的“陪伴式”营销持续发酵。从街头巷尾的交通载体到社交平台的自发分享,品牌既抓住了节日流量红利,又通过情感共鸣提升了用户忠诚度。这场营销活动的成功表明,在消费升级背景下,品牌唯有深入理解用户生活场景,以创新方式提供价值共鸣,才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赢得持续增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