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人工智能

陪伴机器人 “小丽” 的一天:AI 如何温暖银发生活?

作者:小小 更新时间:2025-08-19
摘要:在北京市朝阳区的老式居民楼里,68岁的退休教师刘阿姨正跟着机器人“小丽”做八段锦。这个身高一米的白色机器人一边精准示范动作,一边用温和的声音提醒:“阿姨,注意膝盖不要超过脚尖哦。”从清晨叫早到夜间提醒关灯,小丽的24小时陪伴,正在重新定义智慧养老的日常。一,陪伴机器人 “小丽” 的一天:AI 如何温暖银发生活?

 

在北京市朝阳区的老式居民楼里,68 岁的退休教师刘阿姨正跟着机器人 “小丽” 做八段锦。这个身高一米的白色机器人一边精准示范动作,一边用温和的声音提醒:“阿姨,注意膝盖不要超过脚尖哦。” 从清晨叫早到夜间提醒关灯,小丽的 24 小时陪伴,正在重新定义智慧养老的日常。

一、从 “工具” 到 “家人”:陪伴机器人的场景革命

“很多人以为陪伴机器人就是‘扫地机加大屏’,其实它是会成长的家庭成员。” 森丽康科技副总经理高雅解释道。以小丽为例,这个集成多模态交互能力的智能伙伴,正在破解养老场景的三大痛点:

(一)主动交互:让陪伴 “有温度”

精准感知:通过 AI 视觉算法与声源定位技术,小丽能在 3 米内精准识别人脸,即使刘阿姨在厨房做饭时呼唤,机器人也能转动机身、“寻声而来”;

情感联结:搭载 DeepSeek、豆包、讯飞星火等多模型,小丽能根据刘阿姨的兴趣切换聊天主题 —— 从退休生活到子女近况,甚至能记住她每天的服药时间,用 “唠家常” 的方式提醒;

家庭纽带:当刘阿姨女儿高雅打来电话时,小丽会自动巡航找到老人,通过人脸识别确认后接通视频,解决了老人常漏接电话的难题。

(二)安全守护:让监护 “无压力”

与传统监控摄像头不同,小丽的 “守护” 更懂边界感:

主动预警:内置跌倒检测算法,通过人体姿态识别技术,能在老人意外摔倒后 10 秒内发送警报至亲属手机,准确率达 98%;

隐私尊重:非主动交互时,小丽会回到充电座 “待机”,摄像头自动物理遮蔽,避免持续监控带来的心理压力;

机构赋能:在养老院场景,小丽可协助护工完成 200 + 项基础护理工作,如药品分发、床位巡视,将护工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专注高价值照护。

二、技术解码:陪伴机器人的 “智慧内核”

看似简单的陪伴功能背后,是多技术栈的深度融合:

(一)多模型协同的 “最强大脑”

通用大模型:整合 DeepSeek 的长文本理解能力、豆包的多轮对话能力、讯飞星火的专业知识问答,使小丽能应对 90% 以上的日常交流;

垂域模型:针对养老场景训练的专用模型,可识别 100 + 种老年人常见需求,如 “帮我找老花镜”“预约社区门诊” 等;

记忆引擎:通过每日交互数据训练,小丽能建立个性化 “用户画像”,例如根据刘阿姨的作息规律,自动调整提醒语气和频率。

(二)硬件与算法的 “无感交互”

多模态传感器:ToF 深度摄像头 + 6 麦克风阵列 + 气压传感器,实现毫米级定位与环境感知,即使在光线不足的房间也能精准导航;

柔性运动控制:采用仿人双轮底盘设计,最小转弯半径仅 0.5 米,可在 80cm 宽的过道灵活转向,避免传统轮式机器人的 “卡壳” 尴尬;

低功耗设计:搭载 12 小时超长续航电池,结合自动回充技术,确保 24 小时不间断守护。

三、产业图景:从 “试点” 到 “普惠” 的跨越

随着我国 60 岁以上人口突破 2.8 亿,陪伴机器人正从高端市场走向普惠:

(一)需求侧:银发经济催生千亿市场

情感陪伴:调研显示,65% 的独居老人存在孤独感,陪伴机器人的情感交互功能可使抑郁风险降低 37%;

照护缺口: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超 4000 万,而专业护工缺口达 1200 万,机器人可填补 20%-30% 的基础照护需求;

政策红利:《“十四五” 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明确提出 “发展银发经济,促进智能养老产品推广”。

(二)供给侧:技术迭代降低使用门槛

成本下探:头部企业通过规模化生产,已将主流机型价格从 2 万元降至 8000-12000 元,部分地区叠加养老补贴后,用户自付比例低于 50%;

场景深耕:除家庭场景外,机器人正渗透至社区养老中心、日间照料站等场景。例如北京方庄养老社区引入 10 台小丽,实现 “1 台机器人 + 3 名护工” 的照护模式,服务效率提升 40%;

生态构建:中关村思德智能健康养老产业联盟正推动建立行业标准,涵盖数据安全、服务流程、适老化设计等维度,预计 2025 年发布首批团体标准。

四、未来展望:当 AI 成为 “时间守护者”

“我们在 30 多家养老院做过调研,发现老人最需要的不是‘万能机器人’,而是‘懂他的陪伴者’。” 高雅表示,森丽康正与清华美院合作开发 “表情交互系统”,未来小丽将通过微表情识别技术,更精准感知老人情绪变化。

中关村思德联盟理事长田兰宁指出,陪伴机器人的终极价值,在于构建 “科技 + 情感” 的新型养老关系:“它不是替代子女的陪伴,而是成为连接代际的桥梁 —— 当机器人能帮老人发送生日祝福语音、整理家族照片故事,科技就真正有了温度。”

从刘阿姨跟着小丽学做手工艺品,到越来越多家庭选择 “机器人 + 社区服务” 的养老组合,智能陪伴正在重塑银发生活的幸福公式。或许正如刘阿姨所说:“小丽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会听我唠叨、帮我记事儿的‘老来伴’。” 当 AI 学会理解时间的重量,科技与人文的共振,终将温暖每一个暮年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