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人工智能

黄仁勋发声:AI 浪潮下,程序员或成过去式,就业危机是 “伪命题”?

作者:小小 更新时间:2025-08-27
摘要:关于AI对就业的影响,英伟达CEO黄仁勋与Anthropic首席执行官达里奥?阿莫代伊的观点差异,折射出技术变革期的复杂现实。以下从技术趋势、数据验证、行业分化三个维度展开分析:一、技术趋势:替代效应与创造效应并存AI对就业市场的冲击呈现结构,黄仁勋发声:AI 浪潮下,程序员或成过去式,就业危机是 “伪命题”?

 

关于 AI 对就业的影响,英伟达 CEO 黄仁勋与 Anthropic 首席执行官达里奥?阿莫代伊的观点差异,折射出技术变革期的复杂现实。以下从技术趋势、数据验证、行业分化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技术趋势:替代效应与创造效应并存

AI 对就业市场的冲击呈现结构性分化特征。Anthropic 的警告聚焦于替代效应:生成式 AI 已能完成数据录入、基础代码编写、市场分析等初级白领工作,导致英国零售、IT、会计行业初级岗位减少超 50%,美国 Z 世代失业率升至 8.1%。Revelio Labs 数据显示,IT 专家、数据工程师等岗位招聘需求下降速度显著快于其他职位,印证了初级白领岗位的脆弱性。

黄仁勋则强调创造效应:AI 在消灭部分岗位的同时,正在催生新职业。例如,AI 应用师、提示工程师等新兴岗位年薪超过 30 万美元,生物医学工程、自动化控制等交叉学科人才需求激增。这种替代与创造的博弈,在历史上的工业革命、互联网革命中反复上演,AI 时代也不例外。

二、数据验证:初级岗位萎缩与技能升级并存

初级岗位的系统性冲击

英国 Adzuna 调查显示,生成式 AI 问世后,初级职位占比从 28.9% 降至 25%,零售业入门级岗位减少 78.2%。

美国劳工统计局预测,未来几年技工岗位空缺将增加,而大学毕业生入门级岗位趋于停滞。这与 Anthropic 关于 “Z 世代面临就业危机” 的判断一致。

技能升级的必然性

高盛研究表明,AI 可能取代全球 3 亿岗位,但同时也会创造新需求。例如,程序员需从 “代码工人” 转型为 AI 系统的设计者和伦理审查者,传统行业从业者需掌握 AI 工具提升效率。

黄仁勋建议的生物学、教育、制造业等领域,恰恰是 AI 难以替代的领域。生物学涉及复杂的生命系统研究,教育需要情感互动与个性化指导,制造业和农业依赖物理操作与现场决策,这些领域的岗位需求将长期存在。

三、行业分化:白领遇冷与蓝领升温的悖论

白领岗位的 AI 平替化

生成式 AI 已能承担财务分析、行政支持等初级工作。Anthropic 新 AI 平台可完成整个财务团队的基础工作,初级分析师可能成为首批 “受害者”。微软必应 Copilot 分析显示,口翻译员、历史学家、客服代表等岗位最易被替代。

这种趋势倒逼白领阶层向 “人机协作” 模式转型。例如,律师需从文书撰写转向策略制定,分析师需从数据处理转向深度洞察。

蓝领岗位的避风港效应

蓝领工作因需要手工操作、现场经验,成为 AI 风暴下的 “避风港”。美国暖通空调技术协会教育总监 Tony Spagnoli 指出,技能型工种因需手动安装设备,受 AI 冲击较小。英国数据显示,家政清洁工、屋顶修理工等岗位招聘需求稳定。

但这并不意味着蓝领岗位高枕无忧。随着机器人技术进步,部分重复性体力劳动可能被自动化取代,从业者需向 “技术 + 体力” 复合型人才转型。

四、未来路径:适应变革的三大策略

技能重构

避免陷入 “可替代性陷阱”,优先发展 AI 难以复制的能力:如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复杂问题解决能力。黄仁勋建议的生物学、教育等领域,正需要这些能力。

主动学习 AI 工具,将其转化为效率倍增器。例如,程序员可利用 AI 生成基础代码,专注于业务逻辑优化;教师可借助 AI 个性化教学,腾出精力进行情感引导。

职业迁移

从高风险领域向低风险领域转移。例如,IT 从业者可转向 AI 伦理、数据隐私保护等新兴方向;初级白领可考虑技能型工种,如电工、护理员,这些岗位因需要物理操作而更具抗风险能力。

关注 AI 催生的新职业赛道,如 AI 训练师、智能代理管理员、人机协作工程师等。

政策与社会支持

政府需加强职业培训体系建设,例如开设 “微专业” 课程,帮助劳动者快速掌握 AI 时代所需技能。

企业应建立人机协作的新型组织架构,明确 AI 与人类的分工边界。例如,客服领域可采用 “AI 处理常规问题 + 人工解决复杂问题” 的混合模式。

五、结语:AI 不是敌人,技能缺失才是

黄仁勋与阿莫代伊的分歧,本质上是技术发展的 “硬币两面”。AI 确实在消灭部分岗位,但也在创造新机会。正如工业革命消灭了纺织工人,但创造了汽车产业;互联网冲击了传统零售,却催生了电商生态。AI 时代的核心矛盾,不是人与机器的竞争,而是掌握 AI 工具者与未掌握者的差距。

对于个人而言,与其担忧失业,不如主动拥抱变革:学习 AI 技能,深耕不可替代领域,将 AI 转化为提升竞争力的 “超级外挂”。对于社会而言,需通过教育改革、政策引导,构建包容性的就业生态,让技术进步惠及每一个人。在这场变革中,最终被淘汰的,不是使用 AI 的人,而是拒绝学习 AI 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