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元机器人首届合作伙伴大会全解读:C 轮融资年底启动、明年出货数万台,硬刚具身智能核心难题
一、核心战略:从 “打基础” 到 “踩油门”,三年现金流支撑千亿生态
在首届合作伙伴大会上,智元机器人董事长邓泰华首次公开披露公司关键战略规划,明确企业已从 “基础建设期” 迈入 “规模化落地期”:
融资与现金流:无需依赖 PR 造势即可轻松获取资本青睐,计划年底启动 C 轮融资,重点引入国际产业方;即便在无营收状态下,现有现金流可支撑未来三年运营,为技术研发与产能扩张提供安全垫。
出货目标:2025 年计划出货几千台,2026 年跃升至数万台,长期目标锁定 “每年出货几十万台”,展现出对人形机器人市场爆发的坚定预判。
商业化路径:遵循 “先 ToB 再 ToC” 节奏,落地场景按 “简单环境 + 简单任务→简单环境 + 复杂任务→复杂环境” 梯度推进。今年重点夯实产品能力与团队基础,后续将逐步加大市场投入,“踩油门” 加速规模化。
生态布局:启动 “智元 A 计划”,未来三年拟投入数十亿资金,孵化 50 个早期项目,目标打造千亿级产业生态。目前已投 15 个项目(70% 孵化、30% 种子 / 天使轮),年化收益达 8 倍,凸显其生态投资的精准性。
团队架构上,智元现有超 1000 名员工,平均年龄 31 岁,75% 为研发人员 —— 其中 2/3 聚焦 AI 算法,1/3 攻坚机器人本体技术,形成 “软件算法 + 硬件本体” 双轮驱动的研发体系,为技术突破提供人才保障。
二、“吃瓜” 问答:收购上纬新材、拒绝流量炒作,为何敢称 “定义行业节奏”?
针对外界关注的收购、PR 策略、展会缺席等争议,智元机器人合伙人姚卯青、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给出直接回应:
1. 收购上纬新材:顺应政策的资本创新
姚卯青表示,收购 A 股科创板公司上纬新材是 “新赛道的全方位创新”,既符合国家支持 “新质生产力替代旧产能” 的政策导向(如 “新国六条”),也能借助上市公司平台快速整合资金与市场资源,加速研发与产品落地。他强调:“外界解读我们无法控制,但智元的目标是通过资本创新,让技术研发走得更快。”
2. 低调研发:拒绝为流量消耗资源
对于 “缺乏令人印象深刻的亮点” 的质疑,姚卯青直言:“创业公司密集 PR 多为配合融资,智元融资顺利,更专注于产品落地。” 他透露,频繁参与展会、运动会会大幅消耗资源(如临时开发非长线方案、打断研发主线),而智元更倾向于 “沉下心打磨核心能力”—— 相比展示运动控制等 “情绪价值”,公司将重点突破 “上肢作业能力”,这一技术难度比运动控制高 100 倍,需 1-2 年时间联合行业伙伴攻坚,“下半年将发布真正解决生产力问题的行业应用”。
3. 缺席机器人运动会:务实聚焦真实场景
为何不参与世界机器人大会、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姚卯青解释,智元更注重 “真实场景的稳定性”:此前直播展示的 “远征 A2 24 小时高温行走”,在 37℃室外、61℃地面温度下持续作业,且完成自主避障、动态环境适应(如应对小孩干扰、夜间猫群),印证产品已具备量产级稳定性;而运动会中的 “跳高、百米冲刺” 等场景,既非客户真实需求,也存在安全风险,“机器人的核心价值是解决生产力,而非竞技表演”。
三、技术深析:24 小时行走背后的突破、数据金字塔与激光雷达选择
1. 远征 A2 24 小时高温行走:四大技术里程碑
王闯详解该演示的技术意义,称其标志着智元在 “自主移动、极端环境适应、可靠性、任务部署” 四大维度实现突破:
全自主移动:覆盖白天强光、夜间逆光等复杂光线环境,解决传感器动态干扰问题,实现无需遥控的自主导航避障;
极端环境耐受:37℃高温下连续作业 24 小时,远超人类耐受极限(现场摄影师轮换 73 人次),为交通指挥、户外巡检等场景奠定基础;
超高可靠性:实验室已完成 360 小时无异常行走测试(正推进 720 小时测试),直播中应对突发干扰(如行人、动物)仍稳定运行;
快速任务部署:5 分钟即可完成新任务配置(如修改展厅讲解台词、调整行走动线),降低行业应用门槛。
2. 世界模型与数据战略:1-2 年积累具身智能 “GPT 级数据”
针对 “世界模型能否替代真机训练” 的问题,姚卯青介绍,智元开源的 Genie Envisioner 世界模型,基于 3000 多小时真实机器人作业数据训练,可生成第一人称视角的手部操作画面,相当于 “机器人作业的预训练基座”;但落地特定任务时,仍需结合真实场景数据进行微调。
他提出 “数据金字塔” 理论:互联网视频数据(基座)用于预训练通用动作理解,仿真数据(中层)用于模拟简单抓放任务,真机数据(塔尖)用于复杂作业(如柔性物体操作)。当前行业处于数据早期阶段,智元正联合杭州湾具身智能创新中心推进数据标准化生产,“预计 1-2 年内积累到大语言模型级别的数据规模,触发具身智能的‘涌现时刻’”。
3. 硬件争议:不摒弃激光雷达,硬件仍是核心瓶颈
对于 “是否转向纯视觉路线”,王闯明确表示:“激光雷达是安全冗余器件,不可替代。” 他解释,机器人需与物体、人类近距离接触,激光雷达的 TOF 原理能提供精准距离信息(非视觉反算的间接信息),且国内激光雷达成本已大幅下降;同时,智元同步强化视觉能力(如 V-SLAM 补充激光 SLAM 的遮挡短板),形成 “激光 + 视觉” 双感知体系。
针对 “硬件是否为瓶颈” 的讨论,王闯直言:“与人类能力相比,硬件差距巨大。” 当前机器人缺乏全身触觉、关节力控可靠性不足、温度适应范围窄(远低于汽车的 - 40℃至 85℃),“具身智能需硬件与软件协同进化,而非单一环节突破”。
四、合作与落地:渠道转型、上市公司协同、出海与 ROI 规划
1. 渠道战略:从 “直销为主” 到 “伙伴优先”
邓泰华透露,智元过去以直销为主,渠道占比为零;今年起将全面转向 “伙伴优先”,目标年内渠道占比达 30%,2026 年超 70%。这一转型旨在借助合作伙伴的行业资源,快速覆盖多元场景 —— 例如与马来西亚 i-city 合作打造机器人体验厅,聚焦展厅讲解、文娱表演等今年重点突破的场景。
2. 上市公司合作:互补共赢,降低行业落地门槛
姚卯青表示,智元作为初创企业,定位 “通用机器人平台”,无法覆盖所有行业,而上市公司在资金、人才、行业理解上具备优势,且有 “拥抱新质生产力” 的需求。双方合作模式为:智元提供标准化硬件与低代码 AI 平台(如通过行业数据增量训练模型),上市公司负责场景落地与集成,“例如与富临精工合作优化电关节成本,共同降低机器人整机价格”。
3. 出海布局:科研与商业双轨推进
2025 年出海分两大方向:
科研教育:与北美高校、英伟达等合作,利用海外学术资源推进数据驱动技术研发;
商业落地:优先布局东南亚(进展最快)、日韩、中东,例如与马来西亚 i-city 合作主题乐园机器人项目,聚焦展厅接待、文娱互动等高频场景。
4. 工业场景 ROI:1-3 年收回成本,与客户协同优化效率
王闯以 “料箱转运” 场景为例,透露当前作业节拍已从年初 160 秒优化至 40 秒(成功率 99.9%),目标是突破 30 秒(人类工人水平)。他表示,ROI(投资回报率)因地区而异:海外市场约 1 年、上海约 2 年、绵阳约 3 年,“通过与富临精工等伙伴合作降低关节成本,未来 1-2 年 ROI 将大幅优化,实现机器人效率超越人类、成本快速下降”。
结语:智元的 “务实激进” 与具身智能的破局关键
智元机器人的首次公开亮相,展现出 “务实研发” 与 “激进目标” 的鲜明反差 —— 拒绝流量炒作、聚焦作业能力突破,是其 “务实” 的一面;而三年千亿生态、数万台出货目标,又凸显其 “激进” 的行业野心。从技术突破到生态布局,智元的路径印证了具身智能的核心逻辑:需以全栈能力(硬件 + 软件 + 数据)为基础,以伙伴协同为杠杆,才能从 “技术演示” 走向 “生产力工具”。随着下半年行业应用的落地,这家手握充足现金流与技术储备的公司,或将成为重塑人形机器人行业节奏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