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人工智能

同济大学校长杨金龙院士寄语2025级新生:成为智能时代的创新者

作者:小小 更新时间:2025-09-23
摘要:在同济大学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校长杨金龙院士提出“筑牢知识底座、投身创新实践、厚植家国情怀”三重期待,指引学子在AI时代如何从知识接受者成长为未来塑造者。2025年9月14日上午,同济大学为2025级新生举行开学典礼,迎接来自全球121个国家和地区的5344名本科及预科生、8805名研究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金龙发表题为《成为,同济大学校长杨金龙院士寄语2025级新生:成为智能时代的创新者

 

在同济大学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校长杨金龙院士提出“筑牢知识底座、投身创新实践、厚植家国情怀”三重期待,指引学子在AI时代如何从知识接受者成长为未来塑造者。

2025年9月14日上午,同济大学为2025级新生举行开学典礼,迎接来自全球121个国家和地区的5344名本科及预科生、8805名研究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金龙发表题为《成为智能时代的创新者》的讲话。

面对步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智能时代的新生,杨金龙校长阐述了人工智能如何重新定义创新可能,并提出了三点殷切期望,为学子们上了“智能时代成长的第一课”。

01 智能时代:新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杨金龙校长在讲话中指出,同学们步入同济园之际,正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不仅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成为了赋能学习与创新的革命性力量。

AI正让“个性化学习”从理想成为现实,能为我们量身定制学习路径,精准推荐学习资源,帮助我们大幅提升学习效率。AI也是强大的“研究助手”,在处理复杂系统、发现隐藏规律、预测未来趋势等方面展现出强大潜力。

AI还能成为“创新实践加速器”,帮助我们快速验证假设、迭代方案,将创意迅速转化为原型。这一切,都在重新定义创新的可能。

02 第一重期待:筑牢知识底座,夯实创新根基

杨金龙校长提出的第一点期望是“筑牢知识底座,夯实创新根基”。他强调,创新从来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必须深深扎根于知识的沃土。

在人工智能时代,随着知识的快速迭代与便捷获取,学习知识的核心不再是记忆,而是提问、辨析、整合和创造。打牢知识基础不是为了成为知识的容器,而是为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心智模式,提升认知能力。

杨金龙介绍了同济大学在“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道路上的探索。学校积极打造数智融合驱动下的人才培养新范式,全面启动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不断推动专业课程与数智化深度融合。

2025年,学校面向本科新生推出启迪书院,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新工科”建设,培养能够引领工程智能发展的卓越工程师。

03 第二重期待:投身“AI+”创新实践,提升创新能力

杨金龙校长指出,当前在智能浪潮的推动下,人类的创新模式正在经历深刻转型,进入了“人机共创”的新纪元。人类智慧与机器智能深度融合,为我们探索未知世界开辟出近乎无限的可能。

从蛋白质结构预测到可控核聚变设计,从新材料的智能发现到太空碎片的精准追踪,AI正在众多科学前沿地带释放其变革性能量,催生出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果。

杨金龙举了两个同济学子的成功案例:汽车学院学生张昊博用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农业机械的绿色智慧改造;医学院孙维言等同学将人工智能运用于医疗技术领域,发明了肺部穿刺智能导航装置。

校长同时提醒,AI再强大,终究是工具而非主体。他希望同学们在使用AI时始终保持批判意识,主动追问其生成结果背后的数据偏差、逻辑漏洞与价值立场,养成审慎判断、独立求真的思维习惯。

04 第三重期待:厚植家国情怀,激发创新动能

杨金龙校长回顾了同济大学118年的办学历程,指出“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初心始终如一。从抗战时期万里跋涉践行科教救国的信念,到新中国成立后投身国家建设和科教事业发展,同济人始终挺膺担当、矢志报国。

从中国人自主建造的第一座大跨度斜拉桥南浦大桥,到被誉为“工程界的珠峰”的港珠澳大桥;从我国首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氢能燃料电池轿车“超越一号”,到全球最快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在一项项重大工程中,处处闪耀着同济人报国的身影。

杨金龙强调,置身智能时代的澎湃洪流,更需冷静思考“为何创新”“为谁创新”这一根本命题。唯有如此,创新才能获得更为深厚的力量、更为崇高的意义。

他希望同学们坚持科技向善,弘扬人文精神,坚守伦理底线,让人工智能真正服务于人类福祉、社会公正与可持续发展,让科技创新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05 同济实践:构建“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

近年来,同济大学因势而谋、应势而动,在数字化转型道路上阔步前行。学校系统推进专业知识图谱建设,一批学科特色大模型相继推出,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日益丰富,AI应用创新平台不断升级。

2025年5月20日建校118周年纪念日当天,学校聚焦“工程智能”,系统布局成立五大研究院,结合在智能建造、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持续探索,聚力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工程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这些研究院的成立,将为全校学生全面提升驾驭AI的创新能力提供沃土和舞台。学校正在构建“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为同学们打牢厚实基础、迎接未来挑战提供强大支撑。

06 校长寄语:成为未来塑造者

杨金龙校长最后寄语新生:智能时代的崭新画卷正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充满了无限可能,也蕴含着深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

站在同济这个新的起点,学生们不仅是知识的求索者,更将成为未来的塑造者。作为新同济人,希望他们传承同济精神,以“同济天下”的胸怀,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在智能时代的星辰大海中乘风破浪。

校长鼓励新生成为引领未来、造福人类的卓越创新者,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你们的青春力量。这一寄语不仅是对新学期的期望,更是对学子们未来人生道路的指引。

杨金龙校长的讲话为2025级新生描绘了在智能时代成长成才的路线图。从筑牢知识基础到投身创新实践,再到厚植家国情怀,这三个层次构成了同济学子应对AI时代挑战的完整体系。

在人工智能重塑学习、工作和创新方式的今天,同济大学通过构建“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正在为培养引领智能时代的创新者探索道路。这批新生将成为首批系统接受AI通识教育、参与“人机共创”创新实践的同济人,他们的成长轨迹将印证同济在智能时代教育转型的前瞻性与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