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人工智能

# AI+深度融入千行百业:2025智博会展现近千场景落地 可信数据空间与全产业链生态护航高质量发展

作者:小小 更新时间:2025-09-23
摘要:人工智能(AI)正以“技术渗透者”的角色重塑产业格局——从工业车间的AI质检系统,到酒店的无人化服务机器人,从汽车的多语言交互功能,到城市治理的可信数据空间,AI技术已突破实验室边界,深度融入制造、医疗、,# AI+深度融入千行百业:2025智博会展现近千场景落地 可信数据空间与全产业链生态护航高质量发展

 

人工智能(AI)正以“技术渗透者”的角色重塑产业格局——从工业车间的AI质检系统,到酒店的无人化服务机器人,从汽车的多语言交互功能,到城市治理的可信数据空间,AI技术已突破实验室边界,深度融入制造、医疗、教育、能源等千行百业,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支撑。在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简称“智博会”)上,近千个AI应用场景集中亮相、100余项创新成果首发,不仅展现了“AI+”的落地成效,更勾勒出“技术-数据-生态”协同发展的产业新图景。

## 一、AI+场景全面落地:从工业质检到城市治理,千行百业迎“智变”

2025智博会成为“AI+”应用的“成果展示厅”,近千个场景覆盖内容生成、医疗健康、工业制造、航天航空、港航交通等领域,让“AI赋能实体经济”从概念变为现实。

### 1. 行业场景:AI成生产生活“效率引擎”

- **AI+工业制造**:在轮胎生产车间,X光机配合AI系统化身“透视眼”,对轮胎内部缺陷的识别准确率超97%,将传统人工质检的效率提升3倍以上;能源行业依托大模型体系,实现电网负荷预测、设备故障预警的智能化,某电力企业借此将运维成本降低28%。

- **AI+交通与出行**:“AI+车联网”产品助力车企数智化转型,科大讯飞联合长安、奇瑞等国产车企,开发支持23种语言交互的车载AI系统,覆盖80余款主力车型,为汽车出海提供多语言服务支撑;低空经济领域,AI与物联网结合实现无人机物流的精准调度,某物流企业在重庆试点中,将城区短途配送时效缩短至30分钟内。

- **AI+生活服务**:酒店场景中,AI助理、智能送物机器人、AI咖啡机器人构建“全程无人化服务链”,从入住登记到餐饮配送全流程无需人工介入;医疗领域,无源物联标签(中移物联研发)无需电池供电,可实时追踪药品、器械的流转轨迹,让医院仓储管理效率提升数百倍。

### 2. 地方实践:重庆以“AI+”打造区域创新高地

作为智博会举办地,重庆近年来聚焦“AI+制造”“AI+农业”“AI+城市治理”三大方向,形成特色应用样板:

- 在制造业,重庆某汽车零部件厂引入AI视觉检测系统后,产品不良率从1.2%降至0.3%;

- 在农业,AI病虫害识别系统覆盖20万亩农田,帮助农户减少农药使用量15%,亩均增产10%;

- 在城市治理,“AI+视联网”提供高清低时延视频服务,支撑交通拥堵预警、井盖丢失监测等120余项城市管理场景,让应急响应速度提升40%。

### 3. 政策与企业协同:“AI+”行动加速推进

2025年是“AI+”行动全面铺开的关键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从科技、产业、民生等领域划定重点方向;企业层面,中国移动展示“AI+智能终端、低空经济”的全栈服务,浪潮为中小企业提供AI转型“一站式诊断服务”,头部企业与政策形成合力,推动AI应用从“单点突破”走向“规模化落地”。

二、可信数据空间:筑牢AI高质量发展“安全阀”

随着生成式AI(如DeepSeek)进入大模型主导阶段,“高质量数据”成为AI发展的“核心燃料”——而可信数据空间,正是这一“燃料”的“炼化工厂与输油管道”,既保障数据安全流通,又为AI模型提供优质训练素材。

1. 智博会上的“数据安全样本”

智博会期间,“城市可信数据空间”成为焦点:在这一虚拟空间内,政府、企业、机构等主体可安全存储、共享数据,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重庆同步启动两大试点项目——“2025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先行先试”与“可信数据空间国家创新发展试点”,率先在城市治理、汽车、医保、低空经济四大领域落地。

其中,**医保行业可信数据空间**项目(重庆市医保局与浪潮云洲联合建设)入选国家试点,其开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清分结算平台”“医保数据要素赋能信用金融场景”正式上线:通过隐私计算、区块链技术,实现医保数据与商保机构、金融机构的安全共享,既避免数据泄露,又让医保数据为“普惠金融”“精准保险”提供支撑。

2. 行业价值:从“数据孤岛”到“高效协同”

可信数据空间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数据孤岛”,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中国汽研总监抄佩佩以汽车产业为例:“过去主机厂、零部件厂、检测机构的数据互不互通,且质量参差不齐,研发时需重复采集数据,效率极低;有了可信数据空间后,产业链企业可将数据安全存入,形成统一标准的高质量数据集,研发周期可缩短20%-30%。”

浪潮集团副总裁齐光鹏进一步指出:“AI+应用的拓展,离不开数据供给侧的支撑。可信数据空间能实现不同主体数据的‘有序流通、安全交易’,逐步提升行业数据集质量——这是AI在各行业深度落地的‘基础工程’。”

3. 未来趋势:三年突破关键技术,长期重塑产业生态

齐光鹏预测,可信数据空间与AI的融合将分三阶段推进:

- **近期(1-2年)**:聚焦医保、气象、智能制造等特定行业,形成可复制的场景方案;

- **中期(2-3年)**:在“可信数据空间连接器”“密态计算”“隐私计算落地”等技术上实现突破,提升数据流通效率;

- **远期**:彻底改变行业生态——比如能源领域,可信数据空间结合AI,可实现“源网荷储”的全局优化;医疗领域,可支撑跨医院的AI辅助诊断系统。

三、全产业链生态:汇聚优势,构建AI发展“共同体”

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在2024年已接近6000亿元,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背后是“研发-算力-硬件-应用”全产业链的“生态共振”。在重庆,这一生态已初具规模——涵盖AI研发、算法设计、算力服务、硬件制造、系统集成、应用服务的完整链条。

1. 企业协同:开放合作成主流

智博会期间,头部企业纷纷以“生态共建”姿态推动产业协同:

- **浪潮**:发起“医保行业可信数据空间应用场景征集”,面向智慧医保、商业健康险等10大领域,为优秀场景提供数据接入、标准申报支持;成立“浪潮云帆联盟”,汇聚产业链资源,搭建“技术共享、场景共建、成果共用”平台。

- **中科曙光**:推出AI超集群系统,并联合20余家上下游企业发布“国内首个AI计算开放架构”,打破技术壁垒,推进跨层协作。

- **新华三、中国移动**:分别开放AI算力接口、物联网平台能力,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接入AI”的路径,降低产业转型门槛。

2. 行业生态:聚焦痛点,实现“精准赋能”

不同行业的AI生态建设,正围绕“痛点解决”展开。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副总经济师杨俊指出:“全球能源转型已从‘增量替代’转向‘存量重构’,AI与能源的融合不能‘泛泛而谈’,需聚焦‘电网负荷预测不准’‘新能源消纳难’等痛点,形成‘精准感知-智能决策-高效协同’的生态——比如某风电企业通过AI+气象数据,将风电预测准确率提升至92%,消纳率提高15%。”

3. 生态核心:自主可控与开放融合并重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AI全产业链生态的健康发展,需平衡“自主可控”与“开放融合”:一方面,在AI芯片、核心算法等关键领域突破技术瓶颈,避免“卡脖子”;另一方面,通过头部企业引领,推动资源互通、技术共享——比如浪潮为中小企业提供AI转型服务,中科曙光开放计算架构,都是“自主”与“开放”结合的体现。

结语:AI+开启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周期

从2025智博会的近千个应用场景,到可信数据空间的“安全护航”,再到全产业链的“生态共振”,AI技术已不再是“实验室里的高精尖”,而是深入生产一线、服务民生需求的“实用工具”。未来,随着“AI+”行动的持续推进、可信数据空间的逐步普及、产业链生态的不断完善,AI将进一步释放“乘数效应”,推动制造向“智造”、服务向“智服”、治理向“智治”转型,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