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交院:构建交通科技创新生态的 “中国范式”
一、战略架构:从顶层设计到创新生态的立体布局
数智交院以 “四梁八柱” 体系重构创新逻辑,形成制度 - 平台 - 协同三位一体的战略架构:
制度创新引擎
成立由公司主要领导挂帅的创新交院工作领导小组,发布《坚持两创融合 打造数智标杆 高水平建设创新交院实施方案》,明确 “12 大创新任务、35 项子任务” 的年度作战图。通过 “揭榜挂帅” 机制压实责任,截至 2025 年 5 月,6 项子任务顺利完成,24 项有序推进,形成 “领导牵头、部门协同、全员参与” 的创新格局。修订科技项目管理、平台建设等 11 项制度,将创新成效纳入部门年度考核,以 “考核指挥棒” 倒逼创新责任落地。
平台能级跃升
以 “10+2” 高能级科创平台为核心构建创新生态:
技术类平台:重点打造水下隧道、交通物联等部省级创新平台,上半年研发投入保持高位,积极谋划低空经济与交通融合的重大项目。
引才类平台:依托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确定 6 项博士后课题计划,围绕 “大跨径桥梁智能设计”“隧道围岩特征分级技术” 等方向开展攻关。
协同创新网络:组建 70 余人的专家委员会,涵盖物流、智慧交通等七大领域,与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建立 “平台 + 项目 + 人才” 合作模式,联合推动关键技术攻关。
二、技术突破:三大领域重塑产业竞争力
数智交院聚焦传统产业数智化、新兴产业体系化、未来产业前瞻化三大方向,实现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1. 传统产业数智化升级
基础设施建养革新:
研发高速公路立体智慧扩容、跨海桥梁韧性提升等技术,推出全生命周期 BIM 系统,实现勘察、建管、巡检、监测、防灾的全链条数字化。例如,其参与的《城市复杂环境新辟大运河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突破软土地区航道开挖、高铁桥梁微扰动控制等技术瓶颈,整体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
运营效率提升:
开发 “数智交管” 平台,实现异常事件监测 - 预警 - 调度 - 管控 - 服务全流程智能化,某高速异常事件处置时长从 60 分钟缩短至 30 分钟内,事故率降低 10%,日均通行量提升 24.4%。
2. 新兴产业体系化研发
绿色交通攻坚:
成立新能源研究中心,打造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在申苏浙皖高速建成 1078.92 千瓦光伏电站,年发电量 2590 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 2.32 万吨;试点隧道储能电站,利用峰谷电价差年节省电费 14.6 万元。提出 “交能融合一体化设计” 方案,将高速公路边坡光伏、服务区微电网与储能系统集成,实现全生命周期绿色自洽供能。
智能交通突破:
推出智慧高速三网融合(交通网、能源网、信息网)解决方案,在长深高速试点车路协同系统,通行效率提升 25%;研发道路行车安全模拟驾驶系统,覆盖 99.9% 事故场景,培训驾驶员超 80 万人次。
3. 未来产业前瞻布局
低空经济拓荒:
成立机场与低空经济研究中心,为多个区县编制低空经济规划,在 WTC 大会提出 “路空廊道” 概念,将高速公路服务区改造为低空飞行器起降场,实现路衍经济与低空物流的协同发展。开发 “数智飞” 无人机监管平台,构建低空空域数字孪生系统,已在杭州、温州试点无人机巡检与应急救援。
AI 大模型落地:
组建人工智能专班,开发机电规范知识库和路面病害数据去重系统,基于大模型构建智能审查工具,将设计审查效率提升 40%;与百度合作推动 “导航 - 交通治理” 一体化方案落地。
三、生态构建:从技术输出到价值共创的协同网络
数智交院以技术 - 数据 - 标准为纽带,构建跨行业、跨区域的创新共同体:
技术协同网络
联合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成立交通基础设施智能监测联合实验室,在 “大跨径桥梁智能设计”“隧道围岩特征分级” 等领域取得突破;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磐石滑板底盘,适配 Robotaxi 场景,单车成本降至 20 万元以下。
数据资产运营
建立覆盖 2.8 万个高速公路边坡、40% 桥隧比的交通基础设施全信息模型(TIM)平台,整合 10 余个业务系统 4.6 亿条数据,15 项数据产品在上海数据交易所挂牌交易,年收益超千万元。
标准体系输出
主导编制《智能滑板底盘螺栓连接式接口机械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等行业标准,推动低空飞行器起降场设计规范纳入浙江省地方标准;参与制定《内河航运 “港 - 闸 - 船” 信息协同服务关键技术规范》,相关成果应用于新坝二线船闸等项目,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四、机制创新:激活创新活力的 “制度密码”
数智交院通过考核 - 人才 - 风控三重机制优化创新环境:
考核激励重构
将创新成效纳入部门 KPI,设立 “科技创新贡献奖”,对重大成果团队给予最高 500 万元奖励;试点虚拟股权 + 分红激励,科研人员可分享技术转化收益的 30%。
人才梯队建设
实施 “双百人才计划”,引进 12 名国家级专家,培养 35 名 “技术 - 管理” 双料复合型人才;与高校共建 “开源鸿蒙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年输送专业人才超 200 人。
风险防控体系
建立技术成熟度(TRL)评估机制,对研发项目实施分级管理;设立 1 亿元科技创新风险准备金,专项支持高风险前沿技术探索。
五、未来图景:从交通科技到产业生态的价值跃迁
数智交院正从技术供应商向生态构建者转型:
区域协同标杆:牵头编制《闽浙边革命老区综合交通协同发展总体方案》,推动衢宁铁路、义龙庆高速等跨省项目落地,实现区域交通网络 “县市 1 小时、地市 2 小时、省会 3 小时” 通达目标。
国际影响力塑造:其参与的《城市复杂环境新辟大运河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相关技术输出至东南亚、中东等地区,助力 “一带一路” 交通基建升级。
产业集群孵化:通过 “授权使用、分享收益” 模式,吸引 12 家产业链企业入驻其交通科技创新产业园,形成涵盖芯片、传感器、算法的完整生态链,预计 2026 年园区产值突破 50 亿元。
正如数智交院在 2025 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上提出的 “路空协同” 理念,其创新实践正重新定义交通基础设施的功能边界 ——高速公路不仅是运输通道,更是能源网络、数据节点、低空枢纽的复合载体。这种将传统基建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的模式,为全球交通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 “中国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