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交通

开源鸿蒙深耕智慧交通:45 + 设备落地多场景,生态加速扩容

作者:小小 更新时间:2025-09-10
摘要:在2025鸿蒙生态大会“智慧交通分论坛”上,开源鸿蒙在交通领域的落地成果引发行业高度关注。基于开源鸿蒙的“交通佳鸿”操作系统已覆盖全国十余个省份,超45种交通设备实现鸿蒙化应用,从地铁无感通行到公路机电系统升级,鸿蒙正以技术底座重构智慧交通生态。一、地铁场景:鸿蒙重构乘客体验与运维效率在深圳、广州等,开源鸿蒙深耕智慧交通:45 + 设备落地多场景,生态加速扩容

 

在 2025 鸿蒙生态大会 “智慧交通分论坛” 上,开源鸿蒙在交通领域的落地成果引发行业高度关注。基于开源鸿蒙的 “交通佳鸿” 操作系统已覆盖全国十余个省份,超 45 种交通设备实现鸿蒙化应用,从地铁无感通行到公路机电系统升级,鸿蒙正以技术底座重构智慧交通生态。

一、地铁场景:鸿蒙重构乘客体验与运维效率

在深圳、广州等城市地铁中,佳都科技基于开源鸿蒙打造的 “交通佳鸿” 乘客通行闸机实现革命性突破:搭载星闪技术的闸机可与鸿蒙手机 / 手表毫秒级鉴权,乘客无需掏手机即可 “无感过闸”,通行效率提升 90%。这一系统通过分布式软总线技术,将闸机、摄像头、电扶梯等设备统一组网,例如摄像头识别到乘客跌倒时可自动关停电扶梯,实现设备间的自主协同。

在智能运维领域,鸿蒙移动点巡设备通过去中心化架构,让维修人员在无网络环境下仍可实时采集设备数据,故障排查时间缩短 60%。例如在苏州地铁,运维班组通过移动点巡设备完成故障回传后,云端自动关闭工单,实现全流程数字化闭环。

二、公路场景:国产操作系统改写行业规则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牵头研发的公路机电鸿蒙操作系统,已在全国 11 个省份 88 条高速公路落地。该系统通过极小颗粒度弹性部署技术,使隧道照明能耗降低 50%,收费站安装工时减少 60%,联机线缆用量减少 70%。在山东杭山东隧道,鸿蒙系统实现 90 余套机电设备的统一管控,环境参数实时监测精度提升至 99.9%,成为全国首个鸿蒙使能的智慧隧道。

这一成果打破了公路机电系统长期依赖国外操作系统的局面,其内核通过 EAL5 + 安全认证,构建起从芯片到应用的全栈自主技术体系,聚合超 200 家国产设备厂商,推动行业标准国产化。

三、信控与运维:鸿蒙驱动交通治理智能化

在交通信号控制领域,交通佳鸿信控优化系统通过 AI 大模型实现动态配时。在深圳试点中,该系统接入雷视一体机、边缘计算单元等设备,通过无线互联减少 90% 布线成本,路口平均延误降低 15%-30%。系统支持 “自动优化 + 人工调控” 双模式,交警可通过手持终端一键下发指令,实现从感知到决策的秒级响应。

在智能运维方面,鸿蒙构建的 “终端 - 网络 - 平台” 安全体系,使设备巡检从传统的纸质台账升级为实时数据采集。例如在南京地铁,维修人员通过移动点巡设备现场采集数据,与云端告警数据比对后,可快速定位故障并完成修复,单设备检修时间从 2 小时压缩至 40 分钟。

四、技术突破与生态共建

鸿蒙在交通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源于三大技术突破:

星闪通信 + 分布式架构:星闪技术将设备间通信时延压缩至 20ms 以内,分布式软总线实现跨设备直接调用,例如地铁闸机可提前加载乘客面部特征,将 1:N 人脸识别变为 1:1 复核,通过率提升 3 倍。

全栈国产化:从佳鸿自研 ECU 控制单元到鸿蒙互信认证体系,实现硬件、软件、数据的全链条自主可控,在深圳地铁试点中,国产化率达 100%。

AI 原生赋能:交通佳鸿深度整合行业大模型,在广州地铁实现客流预测准确率达 92%,动态调整列车班次,运力利用率提升 18%。

为推动生态共建,佳都科技率先贡献源代码,联合发起成立 “开源鸿蒙 AI Model SIG”,吸引华为、深开鸿等企业共建交通行业开放部件包,目标在 2026 年前形成覆盖 1000 + 设备类型的物模型标准。

五、全球化布局与行业协同

鸿蒙智慧交通解决方案已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海外市场落地。在吉隆坡,九识智能与 ALS 合作部署的 L4 级自动驾驶物流车,基于鸿蒙系统实现跨境订单的实时调度,物流时效提升 40%。在新加坡樟宜机场,鸿蒙设备管理平台接入 1200 + 智能终端,实现行李运输、旅客引导的全流程数字化。

国内层面,中国智能交通协会联合华为、佳都科技等制定《交通领域鸿蒙设备接入规范》,计划 2026 年完成全国 30% 以上交通基础设施的鸿蒙化改造。广东省更将鸿蒙生态建设纳入 “新质生产力” 发展规划,重点支持佳都科技等企业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 5 个智慧交通鸿蒙示范城市。

从地铁闸机到高速公路,从设备运维到交通治理,鸿蒙正以 “技术底座 + 生态共建” 的模式,推动智慧交通从单点创新走向系统重构。随着 “全面拥抱开源鸿蒙” 倡议的推进,这一技术革命将持续释放交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潜能,为全球智慧交通发展提供 “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