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传感市场千亿赛道:精度纵向突破,场景横向扩张

作者:小小 更新时间:2025-09-24
摘要:第26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揭示,智能传感器正从单一功能向多技术融合演进,AI算法与多模态融合推动精度提升,应用场景从家居向医疗、汽车、工业等领域快速扩张。在2025年9月于深圳举办的第26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上,智能传感技,智能家居传感市场千亿赛道:精度纵向突破,场景横向扩张

 

第26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揭示,智能传感器正从单一功能向多技术融合演进,AI算法与多模态融合推动精度提升,应用场景从家居向医疗、汽车、工业等领域快速扩张。

在2025年9月于深圳举办的第26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上,智能传感技术成为焦点。全球超3800家光电企业齐聚展会,其中智能传感展区集中展示了最新技术创新与应用成果。智能传感器作为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智能的关键节点,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市场增速。

根据赛迪报告,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将达到2271.5亿美元,国内市场增长尤为迅速。智能传感器已广泛应用在工业制造、家电、机器人、VR/AR、智能家居、医疗和养老、航空、农业、物流等领域,成为这些场合的“眼睛”、“鼻子”、“耳朵”等感官综合系统。

01 市场规模:全球千亿级市场,中国增长领先

全球智能传感器市场正处于快速增长期。据赛迪报告预测,2025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达到2271.5亿美元,中国市场表现尤为突出。

中国智能家居市场增长迅猛,预计2025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达到1.2万亿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2%。这一数据表明,中国已成为全球智能家居传感器应用的最大单一市场。

从企业层面看,2023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已达7157.1亿元,2024年预计增长至7848亿元,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这种增长为传感器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

02 技术演进:从单一功能向多技术融合

智能传感技术正在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多参数复合与集成方向发展。各企业从识别感知、成像、性能、速率、融合、智能化方面呈现更符合市场对“更准、更快、更灵活、更聪明”需求的革新。

材料技术方面,MEMS传感器制造工艺向小尺寸、高精度、高集成度演进;光刻技术分辨率持续提升,结构加工日渐复杂化;封装技术向系统级发展。

AI技术应用方面,越来越多企业加码AI算法,通过集成融合,实现数据本地化处理与自主决策,从传统的“感知”单一功能阶段,向“高质量数据”收集感知处理阶段迈进。

三大技术创新方向尤为突出:AI算法、多模态融合和材料工艺。这些技术的融合推动智能传感器向更高性能发展。

03 企业创新:多领域技术突破与应用

本届光博会上,多家技术企业展示了传感领域的创新成果。

艾迈斯欧司朗发布了最新的直接飞行时间(dToF)传感器TMF8829,并展示了优质的光发射器、光学元件、光传感器等在工业、医疗、可穿戴和汽车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芯探科技基于全新自研的 i-d ToF核心技术,展示了面向具身智能场景的传感器解决方案,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技术,为机器人、智能提供更精准的环境感知能力。

可天士凭借在细分传感领域的技术积淀,推出了虹管传感器、汽车用雨量传感器、限定反射型传感器等新品,全面覆盖智能家居、汽车电子、工业自动化关键应用领域。

芯视界微电子以单光子 ToF 传感核心技术为核心,呈现了3D成像与激光雷达感知方案,其技术已广泛落地于扫地机器人、智能眼镜、自动驾驶等多领域。

纵慧芯光展出了高性能光通信100G VCSEL和100G 850nm PD芯片、近距离传感VCSEL芯片等新品,涵盖了智能驾驶、消费电子、工业传感、光通信等多领域应用。

04 精度提升:传感技术纵向突破

传感技术正在向更高精度方向发展。多家企业展示了在精度方面的突破性进展。

楚光三维带来的面共焦3D显微传感器与量测检测解决方案,是将“面阵光+共焦成像”技术商业化的产品。作为新一代全自主且可集成的共聚焦3D显微测量头,具备面扫描、真彩色、快速成像、可变倍功能。

北极芯微携深度传感与微光成像两大系列芯片与模组新品亮相,包括基于SPAD PCI技术的图像传感器芯片PCM7130;dToF新品DTM3081提供高性价比的直驱与高性能的非直驱两种方案,助力扫地机打造低成本SLAM方案。

乐动机器人带来了多款新品和方案,例如采用创新光学设计重新定义三角形态的DTOF激光雷达——STL-50,以“高性能、高可靠性与强兼容性”为核心发展方向,该产品在光学结构、集成尺寸、测距精度等多个维度实现突破。

05 场景扩展:横向应用多元化

智能传感技术的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扩展,从智能家居向更多领域横向拓展。

在家庭环境感知领域,奥松电子的温湿度传感器系列采用先进的MEMS工艺,结合热敏电阻与湿敏电容技术,实现±2%RH的湿度精度与±0.3℃的温度控制,广泛应用于空调、新风系统、冰箱等场景。

在空气质量监测方面,随着空气质量关注度提升,PM2.5传感器成为智能家居的“空气管家”。奥松电子的APM10激光颗粒物传感器,基于光学散射原理,可检测0.3-10μm粒径的悬浮颗粒物,精度达±15%读数,广泛应用于空气净化器、新风系统等设备。

在智能安全监测领域,奥松电子的热释电红外传感器(PIR)通过菲涅尔透镜捕捉人体移动信号,广泛应用于智能照明、安防监控等领域。例如,当用户夜间起身时,传感器可自动点亮小夜灯;在安防场景中,结合摄像头实现入侵预警与实时视频联动。

06 市场挑战:高端依赖与集成难题

尽管智能传感技术和相关应用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着多重市场挑战。

高端元器件依赖问题突出:传感器核心部件国产化仍然不足,高端芯片进口依赖度高。

材料工艺限制也是重要挑战:在高灵敏度传感器材料研发、微处理器及功率器件的技术突破存在部分瓶颈。

多模态数据融合效率有待提升:现有系统信息利用率低,冗余设计不足,规范边界不明确。

集成复杂性问题不容忽视:部分智能设备年耗电过高,高集成度、精度与可靠兼具,仍是技术难点。

产业生态方面,落地应用依然较少,开发成本门槛高,智能传感器行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商业化产品方面仍存在障碍,需要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

07 未来趋势:多模态融合与边缘智能

未来,当多模态融合碰撞边缘智能,传感应用精度无疑在往更高精度方向发展,同时在智能家居领域的新形态革命或许迎来更多的创新空间和超出人们想象的场景横向价值体验。

传感领域正处在高质量应用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融合发展,在国家支持、通信+智能家庭+美容康养+娱乐+工业市场需求和AI创新的共同推动下,通过强化核心技术、完善产业协同机制,打开生态壁垒,国内构建高端传感产业集群的进程正在加快。

从市场规模来看,2025年至2030年期间,中国智能家居传感器技术将迎来显著演进,市场规模预计将以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的速度持续扩大,到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人民币大关。

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物联网、人工智能以及5G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传感器在精度、功耗、智能化和多功能集成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智能传感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多技术融合演进。AI算法、多模态融合和材料工艺的创新正在推动传感精度不断提升,应用场景也从智能家居向医疗健康、汽车电子、工业自动化等领域快速扩展。

面对高端元器件依赖、材料工艺限制等挑战,国内产业正在通过强化核心技术、完善产业协同机制,加速构建高端传感产业集群。未来,随着多模态融合与边缘智能的发展,智能传感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创造超出想象的价值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