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汽车

东软 OneSight 斩获智輅奖:重构车载 AR 交互的技术标杆与产业范式

作者:小小 更新时间:2025-09-12
摘要:一、技术突破:从“功能堆砌”到“场景重构”的质变东软OneSight车载增强现实软件系统的获奖,标志着车载AR技术从概念验证迈向规模化落地的关键转折。其核心突破在于多模态无感交互与实时精准渲染的深度融合:通过自研高性能图形引擎与AR核心算法,系统可将导航、ADAS、娱乐等多源数据实时融合,在HUD、中控屏等多载体上实现“指得更准、扎得更稳、跟得更顺”的混合现实,东软 OneSight 斩获智輅奖:重构车载 AR 交互的技术标杆与产业范式

 

一、技术突破:从 “功能堆砌” 到 “场景重构” 的质变

东软 OneSight 车载增强现实软件系统的获奖,标志着车载 AR 技术从概念验证迈向规模化落地的关键转折。其核心突破在于多模态无感交互与实时精准渲染的深度融合:通过自研高性能图形引擎与 AR 核心算法,系统可将导航、ADAS、娱乐等多源数据实时融合,在 HUD、中控屏等多载体上实现 “指得更准、扎得更稳、跟得更顺” 的混合现实体验。例如,在复杂路况下,系统能将车道级导航指令精准投射至前挡风玻璃,与实景道路形成无缝衔接,驾驶员无需低头即可获取关键信息,显著降低分心风险。

这种技术创新直接回应了行业痛点:传统车载 AR 系统常因延迟、精度不足导致体验割裂,而 OneSight 通过时空同步算法和动态渲染优化,将响应延迟控制在毫秒级,同时实现亚米级定位精度,彻底打破了 AR 技术在车载场景中的应用瓶颈。其技术价值不仅在于提升用户体验,更在于为 L3 级以上自动驾驶的人机共驾模式提供了交互基础 —— 当车辆在自动驾驶与人工接管间切换时,AR 界面可实时传递决策逻辑,增强用户信任。

二、量产能力:从 “高端选配” 到 “智能标配” 的跨越

作为国家标准《乘用车抬头显示系统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核心起草单位,东软自 2017 年启动 AR 导航研发至今,已完成 6 代技术迭代,形成覆盖设计、开发、测试的全周期工具链平台。这一技术沉淀直接转化为规模化量产能力:OneSight 作为核心软件系统,已随吉利、极越、红旗、长安等主流车企的战略车型通过严苛车规验证,实现批量交付。

更值得关注的是,东软通过模块化架构设计,将 AR HUD 的硬件适配成本降低 30% 以上,推动其从 “高端选配” 向 “智能标配” 加速渗透。据行业预测,2026 年中国 AR HUD 配套规模将突破 100 万套,而东软凭借先发优势,有望占据 25% 以上市场份额。这种量产能力的背后,是其全球协同研发体系的支撑 ——OneSight 已服务于 50 + 国际品牌、覆盖 120 + 国家,在语言适配、法规兼容等方面积累了深厚经验。

三、商业模式:从 “软件供应商” 到 “生态共建者” 的转型

东软 OneSight 的创新价值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在于其三位一体的生态赋能模式:

AR SDK 开发者平台:通过标准化 API 接口与详尽开发指南,降低车企定制化开发门槛,目前已吸引超 200 家合作伙伴入驻;

AR Studio 设计者平台:提供可视化交互设计工具,支持车企快速构建差异化 AR 应用,例如为新能源车型定制电池状态可视化界面;

AR 实景仿真测试平台: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模拟极端场景,帮助车企在虚拟环境中完成 AR 功能验证,将开发周期缩短 40%。

这种 “平台 + 工具 + 服务” 的模式,重构了车载 AR 产业链的价值分配逻辑。东软从单纯的软件供应商转型为产业生态共建者,通过开放技术中台,与车企、开发者形成利益共同体。例如,某新势力车企基于 OneSight 平台开发的 AR 社交功能,上线三个月用户使用率达 67%,显著提升了座舱用户粘性。

四、行业范式:定义标准与引领技术路线的双重使命

在技术标准层面,东软作为唯一软件企业参与制定的《乘用车抬头显示系统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首次将 AR HUD 的响应延迟、亮度均匀性等核心指标纳入国标体系,为行业建立了可量化的评估框架。这一标准的落地,直接推动 AR HUD 从 “参数竞赛” 转向 “体验竞争”,倒逼产业链上下游聚焦用户真实需求。

在技术路线选择上,东软坚持开放兼容的策略:既支持 LCoS、DLP 等主流光机方案,又通过软件定义硬件的方式,帮助车企实现不同技术路线的平滑过渡。例如,其 AR SDK 平台已兼容华为、京东方精电等厂商的 HUD 硬件,这种灵活性使其在车载 AR 硬件生态中占据枢纽地位。相较于部分厂商的 “硬件捆绑” 模式,东软的技术中立性更符合智能汽车时代的开放趋势。

五、产业启示:从 “技术突破” 到 “价值转化” 的闭环

东软 OneSight 的获奖,折射出中国汽车智能化发展的深层逻辑转变:

用户价值导向:系统设计始终围绕 “减少驾驶员认知负荷” 展开,例如通过 AI 驱动的交互优先级管理,在紧急制动时自动屏蔽非必要信息,这与 “司机第一” 的商用车理念形成异曲同工之妙;

生态协同创新:东软与宁德时代、华为等企业的合作,构建了 “芯片 - 算法 - 硬件 - 应用” 的完整技术链,这种跨领域协同是突破技术孤岛的关键;

长期主义深耕:从 2017 年的技术预研到 2025 年的规模化量产,东软用 8 年时间完成技术沉淀,这种耐得住寂寞的研发投入,正是中国汽车智能化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核心动能。

结语

当车载 AR 技术从 “炫技工具” 进化为 “安全刚需”,东软 OneSight 的获奖不仅是技术实力的印证,更是产业范式革新的信号。其价值在于重新定义了车载交互的可能性边界—— 通过技术普惠化、体验场景化、生态开放化,东软正在推动车载 AR 从 “高端玩具” 变为智能汽车的 “数字神经系统”。这种变革不仅关乎用户体验的提升,更将重塑汽车产业链的权力结构,为中国在智能出行时代的全球竞争中赢得战略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