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中小学 9 月全面启 AI 课:每学年不少于 10 课时,分学段划定学习目标
一、政策落地:双文件明确 AI 教育 “教什么、谁来教”
杭州市近日召开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杭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试行)》与《杭州市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两大文件,从本学期(2025 年 9 月起)全面启动中小学各学段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标志着杭州成为国内较早实现 AI 教育 “全覆盖、体系化” 的城市。
课程实施上,杭州采取 “集中 + 分散” 灵活模式:既可通过 “主题项目周” 开展集中授课,也能融入信息科技、科学等学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避免 AI 教育与现有课程脱节。核心要求明确 ——每学年 AI 课程课时不少于 10 课时,确保学生能系统接触、逐步深入 AI 知识,而非 “碎片化体验”。
《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则同步为教学质量 “兜底”,从 AI 知识储备、教学能力、伦理引导等维度,为中小学教师划定素养提升方向,解决 “谁来教、怎么教好” 的关键问题,为 AI 课程落地提供师资保障。
二、分学段设计:从 “认识 AI” 到 “开发智能体”,梯度进阶不脱节
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能力,《纲要》对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 AI 学习内容与目标进行精准划分,形成 “感知 — 应用 — 创新” 的梯度培养路径:
1. 小学阶段:分三阶段建立 AI 认知与安全意识
1-2 年级(启蒙感知):聚焦 “认识与互动”,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识别校园中的 AI 应用(如智能门禁、语音助手),能与 AI 设备简单交互(如用语音指令控制智能音箱);同时初步了解 AI 使用规范,树立隐私保护意识(如不随意向 AI 设备透露个人信息)。
3-4 年级(基础应用):侧重 “工具使用与创作”,学生需根据学习、生活需求,用 AI 技术获取资源(如用 AI 图像生成工具制作手抄报素材),并尝试设计简单作品(如用 AI 编程软件制作小游戏),初步感受 AI 的实用价值。
5-6 年级(原理初探):进入 “浅化理论” 阶段,通过分析 AI 应用场景(如推荐算法、图像识别),了解决策树、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知晓推理、暴力搜索等算法的简单原理,为初中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2. 初中阶段:亲历 AI 全流程,培养批判性思维
随着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初中阶段以 “动手实践” 为核心 —— 要求学生亲历 “数据准备→模型训练→模型推理” 的 AI 开发全流程(如用简单工具训练图像分类模型),体验用 AI 解决真实问题(如设计校园垃圾分类 AI 识别系统)。
特别强调 “批判性使用生成式 AI”,引导学生辨别 AI 生成内容的准确性(如判断 AI 写的作文是否符合逻辑),避免盲目依赖;同时通过跨学科项目(如结合生物学科设计 AI 动植物识别工具),激发创新思维,让 AI 成为学科学习的 “辅助工具”。
3. 高中阶段:聚焦 “系统设计与落地应用”
高中阶段以 “项目驱动” 为导向,要求学生从 “使用者” 转变为 “开发者”:学习设计简单的人工智能系统(如校园智能考勤系统),开发智能体(如基于 AI 的学习助手小程序),并尝试将 AI 技术落地到社会生活场景(如为社区设计老年友好型 AI 服务工具)。
这一阶段不仅注重技术应用能力,更强调学生对 AI 社会价值的思考 —— 通过项目实践,理解 AI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优势与局限,培养 “技术向善” 的意识,为未来参与 AI 相关领域学习或工作奠定基础。
三、教育意义:AI 启蒙不是 “培养程序员”,而是塑造未来素养
杭州此次全面推进中小学 AI 教育,并非以 “培养 AI 人才” 为短期目标,而是着眼于数字时代的核心素养培养:
破除 “AI 神秘感”:通过低门槛、生活化的课程设计,让学生从小接触 AI,避免因技术陌生而产生畏惧或盲目崇拜;
培养 “数字公民意识”:从小学阶段强调隐私保护、使用规范,到初中的批判性思维,再到高中的社会价值思考,层层递进引导学生 “安全、理性、负责任地使用 AI”;
搭建 “跨学科思维框架”:AI 课程与信息科技、科学、生物等学科的整合,打破学科壁垒,帮助学生用 “AI 思维” 解决多领域问题,提升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随着 AI 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日益深远,中小学 AI 教育已成为 “数字时代基础教育” 的重要组成部分。杭州的实践为国内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参考的范本 —— 通过体系化、分学段的课程设计,让 AI 启蒙真正融入日常教学,帮助学生在未来的 “AI+” 社会中,既懂技术、又有温度,既会应用、又能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