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重塑零售物流:多点数智的 技术破局 与全球化路径
当 2015 年中国电商交易额突破 18 万亿元时,线下连锁商超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十年后,多点数智用一套融合 AI 的零售数字化系统,不仅解答了 "线上线下如何协同" 的时代命题,更将中国零售数字化方案推向了全球市场。从解决排线难题的智能系统,到覆盖全渠道的 Dmall OS,多点数智的实践印证了 "人工智能 +" 在传统产业中的渗透逻辑:技术创新必须扎根业务痛点,才能从工具升级为产业变革的核心引擎。
一、从 "人工排线" 到 "AI 决策":零售物流的效率革命
零售物流的核心矛盾,在于 "确定性需求" 与 "动态变量" 的永恒博弈。一家大型商超的仓库需为数百家门店配送,涉及要货量、收货时段、车型限制、限行规则等数十个参数,传统人工排线不仅耗时(数小时甚至数天),更难平衡效率与成本 —— 这正是多点数智 2021 年决心研发智能排线系统的底层逻辑。
技术破局的关键,在于将 "业务经验" 转化为 "算法能力"。多点数智没有选择纯技术驱动的研发路径,而是采用 "传统算法 + AI 深度学习" 的混合架构:先用规则引擎固化基础参数(如车型承载、限行时段),再通过深度学习处理动态变量(如隧道通行费与时效的权衡、突发订单的插单优化)。以隧道通行决策为例,系统需综合计算通行费、燃油消耗、行驶里程的边际成本,通过上千个实际案例训练,最终实现 "成本 - 时效" 的动态平衡。
这种 "工程化思维" 让技术落地更具可行性。经过两年迭代,2024 年稳定版智能排线系统交出了亮眼答卷:排线效率提升 80%,车辆准时率提高 10%,运送趟次减少 15%—— 相当于为连锁商超节省了 15-20% 的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系统通过 "原子化能力" 设计实现了通用化推广,避免了定制化开发的局限,使物美、麦德龙、胖东来等不同规模的商超都能快速适配。
二、Dmall OS 的进化逻辑:从 "渠道协同" 到 "全链路智能"
智能排线系统的突破,是多点数智 Dmall OS 十年进化的缩影。这套系统从最初的分布式电商系统,逐步迭代为 AI 零售核心解决方案,其升级轨迹恰恰映射了零售数字化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5-2018):解决 "线上线下割裂" 问题。通过打通商超的线上商城与线下门店库存,实现 "线上下单、门店配送" 的基础协同,让消费者体验到 "1 小时达" 的即时零售雏形。
第二阶段(2019-2022):构建 "全渠道运营中枢"。将 AI 技术初步应用于具体场景,如用图像识别处理收货凭证、用 TTS 语音技术提示扫描错误,推动仓储、配送、门店运营的局部自动化。
第三阶段(2023 至今):实现 "全链路智能决策"。以智能排线系统为代表,AI 深度介入供应链核心环节,从需求预测、库存调拨到物流调度形成闭环决策。例如,系统可根据历史销售数据预测门店要货量,提前优化排线计划,将 "被动响应" 转为 "主动预判"。
这种进化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对零售本质的回归。正如多点数智创始人张文中所言:"AI 的价值不在于炫技,而在于让零售更高效地满足需求。"Dmall OS 的三大特性 —— 全渠道支持(覆盖 B 端小店、C 端消费者)、聚焦连锁零售(深耕行业特性)、复用供应链资源(放大规模优势),正是抓住了连锁零售 "效率与体验并重" 的核心诉求。
三、出海:中国零售数字化方案的 "全球化适配"
2025 年香港市场的成功试水,为多点数智打开了全球化窗口。在香港万宁的应用中,智能排线系统实现了仓、配、店的全流程协同:仓库订单与车队排线实时同步,门店可实时追踪配送进度,整体周转效率提升 25%。这一案例验证了中国零售数字化方案的可复制性,但全球化之路显然不止于 "技术输出"。
本地化能力决定了出海的深度。面对印尼、新加坡、柬埔寨等市场,多点数智团队需要破解三重挑战:
规则差异:如不同国家的交通法规、工时制度、数据隐私要求(如新加坡 PDPA 法案);
文化适配:如东南亚消费者更依赖现金支付,需调整系统的结算模块;
生态竞争:与 SAP、Oracle 等国际软件巨头的本地化服务展开博弈。
对此,多点数智的策略是 "技术标准化 + 服务本地化"。一方面,保持 Dmall OS 核心架构的通用性,通过配置层适配不同市场规则;另一方面,组建 80% 具备英语能力或海外经验的交付团队,深入当地调研业务场景。这种 "全球方案 + 本地洞察" 的模式,使其在东南亚市场快速打开局面,目前已服务数十家连锁零售企业。
四、AI 深耕零售:技术落地的 "成本 - 价值" 平衡术
多点数智的实践,揭示了 AI 在传统产业落地的黄金法则:技术成熟度与成本控制的动态平衡。早在 2020 年,其就将 TTS、图像识别等技术引入系统,但真正大规模应用 AI,是在技术成本下降与场景需求匹配的临界点之后。
这种克制背后是清晰的价值判断:
在仓储环节,用 AI 视觉识别替代人工验货,需满足 "识别准确率>99.5%" 且硬件成本降至传统设备的 30% 以下;
在配送环节,智能排线系统的算力消耗需控制在 "每万单成本<50 元",才能让中小商超负担得起;
在全链路,AI 需求预测的误差率必须低于 8%,否则会导致库存积压或缺货,反而损害效率。
如今,AI 已渗透到多点数智服务的每个环节:从门店货架的智能补货提醒,到消费者的个性化商品推荐;从仓库的机器人拣选路径优化,到跨境物流的清关资料自动生成。这些应用共同指向一个目标:让零售从 "经验驱动" 变为 "数据驱动",从 "规模扩张" 转向 "精益运营"。
从 2015 年应对电商冲击的转型尝试,到 2025 年输出全球零售数字化方案,多点数智的十年轨迹,是中国传统产业 "AI 化" 的典型样本。它证明:人工智能改造传统产业,从来不是颠覆式的革命,而是用技术破解一个个具体的业务痛点 —— 可能是一次排线的优化,一次库存的精准预测,或是一次跨境配送的效率提升。当这些 "微小的进步" 积累到一定程度,产业的质变便会自然发生。
在 "人工智能 +" 行动深入推进的今天,多点数智的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技术创新的生命力,不在于实验室的突破,而在于对产业肌理的深刻理解。只有让 AI 真正成为 "解决问题的工具",而非 "炫技的摆设",才能在零售等传统行业中扎下根、结出果,最终实现从 "效率提升" 到 "价值重构" 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