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人工智能

AI 换脸、声纹克隆成 “侵权利器”:从法律亮剑到技术溯源,全链条治理如何筑牢信任防线?

作者:小小 更新时间:2025-09-03
摘要:面对AI合成技术滥用引发的信任危机,中国正通过全链条治理体系构建防线。从即将实施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到《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从技术标识到法律追责,从平台责任到全民共治,这场治理革命展现出制度创新与技术迭代双轮驱动的鲜明特征。一、标识革命:从"形式标注"到"全生命周期溯源"即将于9月1日施行的《标识办法》,标志着中国AI治理进入技术-法律协同时代。该办法创新,AI 换脸、声纹克隆成 “侵权利器”:从法律亮剑到技术溯源,全链条治理如何筑牢信任防线?

 

面对 AI 合成技术滥用引发的信任危机,中国正通过全链条治理体系构建防线。从即将实施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到《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从技术标识到法律追责,从平台责任到全民共治,这场治理革命展现出制度创新与技术迭代双轮驱动的鲜明特征。

一、标识革命:从 "形式标注" 到 "全生命周期溯源"

即将于 9 月 1 日施行的《标识办法》,标志着中国 AI 治理进入技术 - 法律协同时代。该办法创新性地构建了 "显式标识 + 隐式标识" 的双重体系:

显式标识要求在生成内容的显著位置添加文字、语音或图形提示,例如视频开场画面需标注 "AI 生成";

隐式标识则通过文件元数据嵌入不可见的数字指纹,记录生成主体、时间、算法等信息。这种设计破解了长期存在的 "技术平台与传播平台数据孤岛" 问题 —— 当抖音等平台核验元数据时,即使内容被二次剪辑,仍能追溯原始生成信息。

配套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网络安全技术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方法》,进一步细化了标识的技术实现路径。例如,音频需在起始位置插入 0.5 秒的特定频率信号,图片需在 EXIF 信息中添加特定字段。这种 "办法 + 强标" 的组合拳,使标识从抽象义务转化为可执行的技术规范,形成 "制度牵引技术落地,技术固化制度要求" 的闭环。

二、法律拼图:从 "分散条款" 到 "体系化治理"

当前中国已形成基础法律 + 专项法规 + 技术标准的三维治理框架:

基础法律:《民法典》明确声音权、肖像权为公民人格权,北京互联网法院近期判决的李女士案,首次将 AI 合成声音侵权纳入人格权保护范畴;

专项法规:《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要求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对人脸、人声等生物识别信息编辑进行单独授权,并建立用户实名制度;

技术标准:除上述标识标准外,《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生成内容需标注 "AI 生成",并建立算法备案制度。

这种体系化治理在实践中已显现成效:2025 年上半年,中央网信办 "清朗?整治 AI 技术滥用" 专项行动处置违规 AI 产品 3500 余款,清理虚假信息 96 万条。抖音平台通过隐式标识技术,将 AI 虚假内容识别准确率从 68% 提升至 89%。

三、技术对抗:从 "被动防御" 到 "主动免疫"

针对 AI 生成内容的 "对抗性进化",中国正构建检测 - 溯源 - 反制的技术防线:

大模型对抗: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研发的鉴伪系统,利用千亿参数大模型分析内容的语义连贯性、视觉一致性,可识别 92% 的深度伪造视频;

精准化检测:针对金融诈骗等高危场景,研发人员通过对抗训练使检测模型能识别压缩率达 70% 的伪造音频,误报率低于 0.3%;

动态防御:微信平台建立 "谣言基因库",通过分析生成内容的语义特征、传播路径,实现对定制化谣言的跨平台拦截,2025 年 1 月单月处置 AI 仿冒名人内容 1.2 万条。

这些技术突破正在重塑治理逻辑:过去依赖人工审核的 "人海战术",正被基于联邦学习的分布式检测网络取代。例如,江西南昌破获的 AI 造谣案中,警方通过分析生成内容的语法特征库,快速锁定犯罪团伙的地域特征和语言习惯。

四、未来挑战:从 "单点突破" 到 "生态重构"

尽管取得阶段性成果,治理体系仍面临三重挑战:

技术迭代速度:开源社区的实时换脸工具已实现 "一张照片生成视频",且可通过镜像文件规避检测。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25 年 7 月新型伪造技术的平均检测延迟达 48 小时;

国际治理协同:跨境 AI 内容传播导致管辖权冲突,例如某跨境电商利用海外服务器生成虚假宣传内容,国内平台难以溯源。目前仅有 12 个国家建立 AI 生成内容标识互认机制;

伦理边界模糊:生成式 AI 在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应用,使 "善意造假" 与恶意滥用的界限趋于模糊。例如,某 AI 辅助诊断系统因数据偏差导致误诊,责任认定涉及算法开发者、数据标注者等多方。

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前瞻性立法与动态治理机制相结合。正在推进的《人工智能法》草案,拟建立 "分级分类 + 场景化" 监管体系,对高风险领域实施算法审计和伦理审查。同时,国家网信办计划建立 AI 生成内容 "白名单" 制度,对通过安全性评估的内容免除强制标识,平衡创新与风险。

五、社会共治:从 "政府主导" 到 "多元参与"

治理 AI 滥用需要构建技术 - 法律 - 社会的协同生态:

企业责任:抖音、微信等平台建立 "AI 内容安全联盟",共享恶意模型特征库,2025 年联合拦截跨平台虚假内容 230 万条;

公众教育:教育部试点 "AI 素养教育",在中小学课程中加入深度伪造识别训练,培养批判性信息消费能力;

行业自律: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发布《生成式 AI 伦理公约》,要求企业在产品说明中披露训练数据来源、算法偏差率等信息。

这种多元共治在实践中已显现成效:配音演员孙晨铭通过集体维权获得赔偿,反映出公众法律意识的觉醒;而某高校研发的 "AI 内容溯源插件",通过浏览器扩展帮助用户实时检测网页内容的生成属性,下载量已超百万次。

结语:在创新与风险的钢丝上舞蹈

AI 合成技术的滥用,本质上是技术赋能与人性弱点的碰撞。中国的治理实践表明,单纯依赖技术封锁或法律严惩无法根治问题,必须构建技术可追溯、法律可追责、社会可监督的生态系统。当《标识办法》的隐式标识嵌入每个 AI 生成文件,当鉴伪技术能识别 99% 的深度伪造,当公众形成 "眼见未必为实" 的认知习惯,我们才能在享受 AI 便利的同时,守住信任的底线。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文明演进的必修课 —— 如何在创新与风险的钢丝上,跳出平衡之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