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人工智能

AI + 时代的数据要素革命:中国移动的规模突破与价值重构

作者:小小 更新时间:2025-09-04
摘要:当人类社会加速迈入"AI+"时代,数据要素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定义。在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提出的数据要素三大价值内涵——规模质量的"动力源"作用、融合应用的"催化剂"效应、安全可信,AI + 时代的数据要素革命:中国移动的规模突破与价值重构

 

当人类社会加速迈入 "AI+" 时代,数据要素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定义。在 2025 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提出的数据要素三大价值内涵 —— 规模质量的 "动力源" 作用、融合应用的 "催化剂" 效应、安全可信的 "压舱石" 功能,不仅勾勒出数字经济的发展脉络,更揭示了通信运营商向 "数据要素运营商" 转型的战略逻辑。透过中国移动 2025 年上半年财报的关键数据,我们得以窥见这场数据要素革命的实践路径:以 61.3 EFLOPS 智算规模构建算力底座,用 38.15 亿总连接数夯实数据基础,通过 1569 亿元数字化转型收入验证商业价值,最终形成 "规模 - 融合 - 安全" 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

数据规模的质量革命:从连接优势到算力霸权

在 "AI+" 时代,数据的规模与质量已成为衡量数字经济竞争力的核心指标。中国移动上半年净增 1.45 亿连接数,使总连接数达到 38.15 亿,这一庞大的网络覆盖不仅意味着海量数据的产生,更构建了数据要素的 "采集网络"。杨杰强调的 "数据规模质量是 AI 创新动力源",在中国移动的实践中体现为 "连接数 - 数据量 - 智算力" 的正向循环:每新增一个连接点,就增加一个数据采集终端;每 TB 新增数据,都推动智算需求的增长。

智算基础设施的超前布局成为这一循环的关键支撑。中国移动总智算规模达到 61.3 EFLOPS,其中自建 33.3 EFLOPS,不仅在三大运营商中位居首位,更占据全国智能算力总规模的 7.8%。这一规模优势并非简单的数量叠加,而是通过 "算网融合" 实现的质的飞跃 ——RedCap 技术实现全国县城以上连续覆盖,为工业物联网设备提供了高速、低时延的数据传输通道;259 万个 5G 基站构建的泛在网络,使数据采集突破时空限制;5 亿户覆盖的千兆宽带,则保障了数据传输的带宽需求。这种 "空天地一体化" 的数据采集与传输网络,使行业数据、交互数据等新型数据源得以规模化积累,为 AI 从 "能用" 向 "好用" 跃升提供了基础原料。

与互联网云厂商的智算布局不同,中国移动的算力资源深度嵌入通信网络,呈现出独特的 "网络原生" 特征。这种特征使数据处理能够更贴近源头,边缘计算节点的部署让智能制造、智慧交通等场景的实时数据处理成为可能。财报中 "上台能力规模超 1300 项,上半年能力调用量超过 8000 亿次" 的数据,正是算力网络与业务场景深度融合的佐证 —— 当算力像水电一样随取随用时,数据的价值才能被最大限度激活。正如国家数据局在《2025 年数字经济工作要点》中强调的,需 "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设优化算力资源布局",中国移动的智算布局显然契合了这一国家战略。

数据融合的乘数效应:从通信服务到生态重构

数据要素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数据本身,而在于融合应用产生的乘数效应。中国移动数字化转型收入达到 1569 亿元,同比增长 6.6%,占通信服务收入比达 33.6%,这组数据印证了杨杰关于 "数据融合应用是新经济形态催化剂" 的判断。在 CHBN 全向发力战略中,HBN 收入占比提升至 47.6%,表明家庭、政企和新兴市场已成为数据融合应用的主阵地,传统通信服务正在向 "通信 + 数据 + AI" 的综合服务转型。

政企市场的深度耕耘彰显了数据融合的产业价值。中国移动联合能源、水利、农业等行业央企共建超 50 款行业大模型,将通信数据与行业数据深度融合,形成了具有行业特色的智能解决方案。在智慧物流领域,通过整合物流企业的运营数据与中国移动的位置服务数据,构建了智能调度系统,使运输效率提升 20%;在智慧农业场景,将物联网采集的土壤、气象数据与农业知识图谱融合,实现了精准种植建议的自动生成。这些案例生动诠释了杨杰所言的 "海量多维数据能够深刻洞察用户行为特征,精准牵引企业优化服务供给",也使数据要素成为激活传统产业的新动能。

消费端的数据融合则催生了新的经济形态。随着 AI 智能终端的普及,用户的交互数据呈指数级增长,这些数据经过 AI 分析处理,转化为个性化的服务推荐。例如,基于家庭用户的收视数据、通信行为等多维信息,中国移动的灵犀智能体 2.0 能够自动生成个性化家庭娱乐方案,推动情绪经济、体验经济的发展。这种 "数据洞察 - 需求匹配 - 服务交付" 的闭环,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更创造了新的收入增长点。财报中股东应占利润同比增长 5%,在营业收入微降 0.5% 的背景下,更凸显了数据融合应用带来的盈利结构优化。

数据要素的融合应用还体现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上。中国移动发布的 "移动智企" 品牌,通过开放 1300 项上台能力,吸引了海量开发者参与应用创新,形成了 "数据共享 - 应用共创 - 价值共享" 的生态格局。这种生态模式使数据要素突破企业边界,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正如《2025 年数字经济工作要点》提出的,要 "组织开展企业、行业、城市三类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发展试点",中国移动的实践正是这一政策的生动落地。

数据安全的范式创新:从被动防护到主动治理

在数据价值日益凸显的同时,安全可信成为必答题。杨杰将数据安全比作 "构建数智社会的压舱石",这一判断在中国移动的 "3334" 数据安全体系中得到充分体现。该体系覆盖全业务、全场景、数据全生命周期,通过 "AI + 数据安全" 的创新实践,实现了从被动防护到主动治理的范式转变。其中,数安智监构建的智能风险监测体系,使误报率下降 60%,检测率达 90%,响应速度提升至分钟级,为数据要素的安全流通筑起了技术屏障。

AI 赋能成为数据安全治理的关键抓手。中国移动创新开展 "AI + 数据安全固基行动",形成了智识、智评、智监、智防、智审五大场景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在数据识别环节,结构化数据识别准确率超 90%,非结构化达 80% 以上,大幅降低了人工工作量;在安全评估方面,AI 智能评估准确率达 80% 以上,既提高了评估质量,又缩短了周期;在审计领域,AI 重构的审计体系使效率提升 90%。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满足了国家数据局关于 "完善数据流通安全治理体系" 的要求,更将数据安全能力转化为可复用的服务,实现了 "安全即服务" 的商业化探索。

数据安全的保障能力还体现在基础设施的自主可控上。中国移动在智算中心建设中强调 "高安全、高可控、全国产",通过国产化芯片和自主研发的安全协议,构建了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链条安全保障。这种自主可控的安全架构,使数据在产生、传输、存储、使用的全生命周期都处于安全防护之下,为数据跨境流动、公共数据开放等场景提供了技术支撑。截至目前,中国移动的一体化数据安全智能运营平台已实现对 100PB 数据资产的有效识别,为 50 余个业务场景、上亿用户个人信息处理提供监测和审计服务,充分体现了 "统筹数据发展和安全" 的治理理念。

面向未来,中国移动将网络安全能力延伸至更广阔的领域。其构建的集中化智能安全运营体系,实现了百万余 IP 自主化漏洞扫描、海量告警分钟级感知和自动化研判分析。这种能力不仅保障了自身的数据安全,还通过 "能力输出 + 生态共建" 模式,为金融、能源、教育等关键行业提供安全服务,累计协助行业避免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正如杨杰所言,要 "保障数据高可靠安全",中国移动的实践表明,数据安全既是底线要求,也是新的竞争力来源。

数据要素运营商:中国移动的新定位与行业启示

透过中国移动的实践,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通信运营商在 "AI+" 时代的角色进化 —— 从传统的管道服务商,转型为数据要素运营商。这一定位转型体现在三个维度:在供给端,通过泛在网络和智算中心提供高质量数据要素;在流通端,依托可信数据空间实现数据高效流动;在应用端,通过行业大模型和 AI 能力平台释放数据价值;在安全端,以 "AI + 安全" 体系保障数据可信可用。这种全链条参与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使中国移动在数字经济中的战略价值得到重构。

从财务表现看,这种转型已初见成效。尽管传统通信业务增长趋缓,但数字化转型收入的持续提升和利润的稳定增长,表明新的增长曲线正在形成。资本市场的反应也印证了这一趋势,在财报发布后,中国移动 A 股和 H 股股价均保持稳定增长,反映出投资者对其转型战略的认可。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 584 亿元资本开支重点投向算力等新基建,这种前瞻性布局将为其在数据要素市场的长期竞争奠定基础。

对比三大运营商的 AI 战略,中国移动的路径呈现出 "规模领先、生态开放" 的特点。其 61.3 EFLOPS 的智算规模、38.15 亿的连接数、超 8000 亿次的能力调用量,构成了规模优势;而行业大模型共建、能力平台开放等举措,则体现了生态思维。这种 "规模 + 生态" 的双轮驱动,使其在数据要素的争夺中占据有利位置。正如行业分析所指出的,预计 2025 年底中国移动 AI 收入占数字化转型收入的比重将进一步提升,成为传统业务增长见顶后的核心增长曲线。

中国移动的实践为行业提供了重要启示:在 "AI+" 时代,数据要素的价值释放需要 "硬基建 + 软生态" 的协同发力。一方面,需要持续投入智算中心、5G 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构建数据要素的 "物理载体";另一方面,要建立数据产权制度、流通规则、安全标准等 "软性制度",形成数据要素的 "操作系统"。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站在更宏观的视角,中国移动的数据要素实践呼应了国家战略。从国家数据局的《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 2025 年工作要点》到《2025 年数字经济工作要点》,都强调要破解数据 "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保安全" 的卡点堵点。中国移动通过自身的转型探索,正在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力量。当 38.15 亿连接产生的海量数据,通过 61.3 EFLOPS 的智算能力处理,再借助安全体系保障流通应用时,一个全新的数据要素生态正在形成,这不仅重塑了通信行业的价值链条,更为整个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在这场数据要素革命中,中国移动的探索只是开始。随着 "AI+" 行动的深入实施,数据要素的价值内涵将不断丰富,运营商的转型也将向更深层次推进。但可以肯定的是,谁能更好地把握数据要素的发展规律,谁就能在未来的数字经济竞争中占据制高点。中国移动以连接为基、以算力为翼、以安全为盾的转型实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数据要素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