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璋解读中小学 AI 通识课:不止于学技术,更是培养未来生存能力
当北京 183 万中小学生、杭州全学段学生走进 AI 课堂,这门全新的通识课究竟要教会孩子什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教育部义务教育信科课程标准专家组组长熊璋的解读,揭开了 AI 教育的核心逻辑 —— 它不是培养 "小工程师" 的技术课,而是塑造 "与 AI 共处" 的素养课,关乎每个孩子未来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一、AI 通识课的本质:不是学技术,是学 "与未来对话"
"当 AI 成为社会基础工具,不懂 AI 就像过去不会用电脑、不会用手机一样,会面临生存能力短板。" 熊璋直指 AI 通识课的核心价值 —— 它是面向未来的 "基础素养教育",而非传统意义上的 "学科知识传授"。
这种素养体现在三个层面:
认知层面:知道 AI 能做什么(比如图像识别、语音交互)、不能做什么(比如理解情感、创造性决策);
应用层面:会用 AI 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比如用语音识别整理笔记、用图像识别统计植物生长);
伦理层面:明白 AI 的边界(比如数据隐私、算法偏见),学会 "驾驭工具而非被工具驾驭"。
"它不是教孩子写代码,而是让孩子在数字世界里保持主体性。" 熊璋强调,就像语文培养沟通能力、数学培养逻辑能力,AI 通识课培养的是 "数字时代的生存能力",这种能力会渗透到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与语数外的区别:从 "知识掌握" 到 "跨界融合"
在熊璋看来,AI 通识课与传统基础课程的核心差异,在于它打破了 "学科壁垒",重构了学习逻辑:
目标不同:语数外聚焦 "知识体系构建"(比如掌握语法规则、数学公式),AI 通识课聚焦 "未来能力培育"(比如用 AI 整合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方法不同:传统课程多是 "单向传授",AI 通识课强调 "实践融合"—— 比如用 AI 分析历史数据(跨历史与数学)、用图像识别观察生物标本(跨生物与技术);
价值不同:传统课程是 "地基",AI 通识课是 "脚手架"—— 它不替代其他学科,而是让学科知识在数字场景中 "活起来",帮助学生实现 "触类旁通的迁移能力"。
"一个学生用 AI 整理古诗意象,不是为了学编程,而是为了更深入理解语文;用 AI 统计运动数据,不是为了学算法,而是为了更科学地锻炼 —— 这才是 AI 通识课的跨界价值。"
三、怎么教?从 "物理世界" 到 "数字空间" 的平顺过渡
"最怕把大学 AI 课的内容简化后塞给小学生,那会彻底浇灭兴趣。" 熊璋强调,AI 教学的关键是 "尊重认知规律",让孩子自然走进数字世界。
具体来说,有三个核心原则:
低门槛切入:用图形化工具(比如拖拽模块编程)、生活化场景(比如让 AI 识别家人照片、生成卡通头像)降低技术恐惧,先让孩子觉得 "AI 很好玩";
问题驱动学习:从真实问题出发(比如 "怎么用 AI 提醒老人吃药"" 怎么让 AI 帮忙整理错题 "),引导孩子思考"AI 能做什么 ",而非死记硬背技术原理;
跨场景融合:把 AI 融入日常学习 —— 语文课用 AI 生成故事大纲再自己创作,数学课用 AI 分析数据再总结规律,让孩子发现 "AI 是学习的助手,不是额外的负担"。
"目标是让孩子觉得 ' 数字空间 ' 和' 物理世界 ' 一样自然,就像现在的孩子觉得手机、电脑是生活的一部分。"
四、怕孩子依赖 AI?关键是培养 "人的主导性"
针对 "85.6% 学生用 AI 写作业" 的担忧,熊璋的观点很明确:AI 不会削弱自主学习能力,关键在于是否教会孩子 "主导 AI"。
他提出 "自主式学习闭环":孩子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用 AI 将问题抽象化(比如用数据统计分析 "班级同学的运动习惯")→设计解决方案→实践验证→迭代优化。这个过程中,AI 是 "高效工具"(比如快速处理数据),但问题发现、方案设计、价值判断的核心环节,仍由孩子主导。
"要告诉孩子 ' 倾诉有节、依赖有度 '。" 熊璋特别强调两点:
隐私边界:哪些信息不能告诉 AI(比如家庭住址、身份证号),避免数据泄露;
思维主权:AI 生成的内容(比如作文、解题步骤)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修改,不能直接照搬 ——"AI 可以给灵感,但最终的表达和创造必须是自己的"。
五、师资不是难题:让全体教师都成为 "AI 素养传递者"
"全世界都缺 AI 人才,但中小学 AI 教育不需要专门培养 'AI 老师 '。" 熊璋提出的 "三层师资圈" 思路颇具启发性:
核心圈:信息科技、科学课教师是主力,他们可将现有课程延伸为 "AI+" 内容(比如信息课讲 "图形化编程" 时融入 AI 应用,科学课用 "图像识别" 观察实验现象);
拓展圈:其他学科教师要学会 "AI + 学科" 融合 —— 语文老师用 AI 生成 "古诗场景图" 辅助教学,体育老师用 "动作捕捉" 分析学生姿势,每个学科都有 10% 的内容可与 AI 结合;
外围圈:课外活动、社团、运动会等场景也要融入 AI—— 比如用 AI 统计运动会数据,用 AI 设计文艺表演的灯光效果,让 AI 自然渗透到校园生活。
"本质是提升全体教师的 AI 素养,让他们知道 ' 怎么用 AI 教好自己的课 ',而不是让某群老师专门讲 AI。"
六、家庭引导:在 "放任" 与 "严苛" 之间找平衡
"家长常走两个极端:要么觉得 'AI 有害 ' 坚决禁止,要么觉得 'AI 时髦 ' 完全放任。" 熊璋给家长的建议很具体:
主动拥抱而非回避:和孩子一起关注 AI 新闻(比如 "AI 能识别农作物病虫害"),讨论 "AI 能帮家里解决什么问题"(比如用语音助手提醒垃圾分类);
鼓励动手实践:支持孩子用简单的 AI 工具(比如儿童编程软件、AI 绘画工具)做小创作,哪怕是用 AI 生成 "家庭旅行计划" 再一起修改;
明确边界与规则:约定 "使用 AI 的时长"(比如每天不超过 1 小时),筛选 "健康的 AI 工具"(比如教育类 APP 而非无监管的聊天机器人),告诉孩子 "哪些事必须自己做"(比如写日记、独立思考解题)。
结语:AI 教育的核心是 "人的教育"
在熊璋看来,中小学 AI 通识课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在技术浪潮中守住 "人的本质"——"AI 再强大,也替代不了人的好奇心、创造力、共情力。我们教孩子学 AI,不是让他们变成 ' 像 AI 一样高效的人 ',而是让他们变成 ' 能驾驭 AI 的人 '。"
当 AI 成为每个孩子成长的 "标配环境",这种 "既懂技术又守人文" 的素养,或许才是未来教育最该培养的 "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