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人工智能

工业互联网重构制造业:从数字融合到全球协同的中国进阶

作者:小小 更新时间:2025-09-15
摘要:当沈阳飞图画笔公司的AI设计平台在数秒内生成融合“迷彩”与“叶子”元素的丝巾花型时,千里之外的葫芦岛兴城泳装厂,工人正用同款系统完成新款泳衣图案设计——这种“指尖创意直达生产线”的场景,正是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工业互联网重构制造业:从数字融合到全球协同的中国进阶

 

当沈阳飞图画笔公司的 AI 设计平台在数秒内生成融合 “迷彩” 与 “叶子” 元素的丝巾花型时,千里之外的葫芦岛兴城泳装厂,工人正用同款系统完成新款泳衣图案设计 —— 这种 “指尖创意直达生产线” 的场景,正是 2025 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上最生动的产业变革注脚。9 月 8 日在沈阳闭幕的这场盛会,通过 3 万余家智能工厂的实践数据、459.8 万个 5G 基站的基础设施图谱,以及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案例,勾勒出中国制造业 “向新” 突破、“向智” 跃升的清晰路径。

数字与实体的化学反应:从数据孤岛到智能协同

在中国联通展台,工业巡查机器人的机械臂每完成一次精准焊接,背后是 128 个传感器实时回传的工艺数据;国网电力的电碳表上跳动的碳排放数字,正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联动 10 余家上下游企业优化能耗 —— 这些 “指尖可触” 的智能场景,正在改写工业生产的底层逻辑。

设计革命率先打破行业壁垒。沈阳飞图画笔的 AI 设计平台不仅将泳装花型设计周期从 3 天压缩至 2 小时,更让兴城的中小泳装企业摆脱了 “依赖外援设计师” 的困境。当地企业主王磊算了一笔账:接入平台后,原创设计成本降低 60%,新款泳衣上市速度提升 3 倍,2025 年上半年订单量同比增长 45%。这种 “AI + 工业设计” 的模式,正在纺织、家居等行业快速复制,推动创意从 “少数人专属” 变为 “全员可及”。

数据流通让产业链活了起来。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已建成 3 万家基础级、1200 家先进级、230 家卓越级智能工厂,这些工厂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串联起工单、物料、计划等全要素数据,逐步打通企业间、行业间的 “数据孤岛”。中粮吉林养殖基地的实践尤为典型:智能化饲喂器每 15 分钟采集一次猪群体重、采食量数据,AI 系统实时优化投喂量,使料肉比从 2.8:1 降至 2.5:1,单头猪养殖成本降低 80 元。

基础设施筑牢融合基石。截至 2025 年 7 月,459.8 万个 5G 基站织就全球最密的工业通信网,3053 万个千兆网络端口实现 “县县通千兆、乡乡通 5G”。在沈阳新松机器人的 “黑灯工厂”,5G + 边缘计算让 100 台 “松羿” 机器人实现亚毫秒级协同,生产线切换时间从 4 小时压缩至 20 分钟,这种 “通信基建 + 智能设备” 的组合,正成为制造业升级的标配。

多向合力的加速引擎:技术、政策与需求的共振

工业互联网的燎原之势,源于技术创新、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的三重推力。在 2025 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的展馆里,企业负责人穿梭 “串门” 的热闹场景,恰是这种合力的生动写照。

技术融合打开效率天花板。当工业互联网遇上人工智能,催生的不仅是单个设备的智能,更是全流程的重构。朗坤智慧为电厂打造的 “数字孪生系统”,通过 AI 算法模拟锅炉燃烧状态,使某火电厂发电煤耗降低 8 克 / 千瓦时,年节约标准煤超 5 万吨;无人机与工业互联网的结合,则让电网巡检效率提升 10 倍,在青藏高原等复杂地形实现 “机巡 + 人巡” 无缝协同。参会企业普遍认为,“1+1>2” 的技术融合,已成为突破传统生产效率瓶颈的关键。

政策精准引导产业方向。从国家层面的《关于深入实施 “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到地方的差异化布局,政策体系正形成 “顶层设计 + 地方实践” 的良性互动。浙江以 “人工智能 +” 行动计划推动大模型下沉行业,广东依托超算中心构建 “算力 + 产业” 生态,辽宁则通过省级工业互联网创新实验室群促进 “科技 - 产业” 双向转化。这种 “全国一盘棋 + 地方特色” 的模式,让不同地区找到适合自身的转型路径。

需求爆发催生场景创新。工业互联网已覆盖 41 个工业大类,2024 年核心产业规模超 1.5 万亿元,这串数字的背后是万千场景的创新实践。在钢铁行业,AI 质检系统将板材缺陷识别准确率从 82% 提至 99.7%;在汽车领域,智能排产系统使订单交付周期缩短 30%;就连养殖这样的传统行业,也通过 “AI + 物联网” 实现精准饲喂、疫病预警。中粮吉林区域负责人储德胜的感受颇具代表性:“以前凭经验,现在靠数据,工业互联网让传统产业有了新活法。”

全球视野下的智能未来:从中国实践到协同创新

“人工智能将推动数字世界与实体世界深度融合”,硅谷人工智能研究院创始人皮埃罗?斯加鲁菲在大会上的判断,道出了全球工业变革的共同趋势。中国工业互联网的实践,正为这一趋势提供独特样本。

人才供给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朗坤智慧与东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的合作模式颇具启示:通过 “机械工程 + 数据科学” 的交叉培养,700 余名毕业生既能调试锅炉设备,又能编写算法模型,成为企业争抢的 “香饽饽”。这种 “产学研用” 协同育人机制,正在全国推广 —— 截至 2025 年,全国已有 56 所高校开设工业互联网相关专业,年培养复合型人才超 2 万名。

国际协同成为新赛道。在金砖国家工业互联网联盟框架下,中国与巴西的汽车工厂共享智能产线数据,与南非的矿山合作开发远程运维系统;“一带一路” 沿线,中国企业建设的智能港口、数字工厂已超 300 个。正如软通动力高级副总裁吴江所言:“工业互联网没有国界,技术标准、数据治理的国际协同,将决定未来产业竞争的格局。”

从沈阳展馆里的机器人协作,到兴城泳装厂的 AI 设计,再到全球产业链的数据互通,工业互联网正在重塑制造业的 DNA。这场变革的深层意义,不仅是效率提升的数字游戏,更是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全球分工的系统性重构。当 3 万家智能工厂的实践汇聚成河,当 459.8 万个 5G 基站织就网络,中国制造业正以 “向新”“向智” 的坚定步伐,在全球工业智能化浪潮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