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时代,好的城市生活应是什么样的?

作者:小小 更新时间:2025-09-22
摘要: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举办讲坛,探讨超高龄社会如何应对AI挑战上海户籍老年人口比例达37%,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何让老年人有尊严地生活?学者指出,AI大规模应用正重新定义社会规则,而艺术与人文视角是抵抗“数字管理主义”的重要力量。2025年9月13日,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举办“人,人工智能时代,好的城市生活应是什么样的?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举办讲坛,探讨超高龄社会如何应对AI挑战

上海户籍老年人口比例达37%,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何让老年人有尊严地生活?学者指出,AI大规模应用正重新定义社会规则,而艺术与人文视角是抵抗“数字管理主义”的重要力量。

2025年9月13日,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举办“人工智能时代,好的城市生活应是什么样的?”讲坛活动。此次论坛由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是继2023年《AI时代·城市空间·青年生活》、2024《人工智能与城市“多余人”》后,馆校合作系列的第三期活动。

01 上海老龄化现状与论坛背景

上海作为中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超大城市,其户籍老年人口比例已达37%。这一数据意味着,在工作日走进上海社区,见到的主体人群往往是老年群体。这一现实背景使得如何应对老龄化挑战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

全球老龄化进程与数字技术发展正在相互交织。在此背景下,“如何有尊严地老去”已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重要生命议题。上海凭借其独特的城市化路径和社会治理创新,为这一全球性议题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样本与文化资源。

多伦现代美术馆馆长曾玉兰在讲述主题缘起时提到,2020年美术馆名为“公园”的项目关注到上海公园里数量众多的老年人。通过该项目,美术馆深入触及了周边社区老年人的生活与精神状态,并意识到自身作为社区机构有责任回应这些群体的需求。

02 美术馆视角:艺术介入老龄化议题

曾玉兰馆长指出,美术馆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关注老年群体问题的方式不同。美术馆更倾向于在当代文化语境中推动这一议题的讨论,并且尽可能触达更多人,引导他们关注“老年”这个整体,而非只关注某个特定的老年人群(如阿兹海默症、失独老人等)。

2025年下半年,多伦美术馆将与社区联合,围绕“老龄化”议题,发起一系列艺术项目。曾玉兰表示:“在中国的文化与经验中,衰老意味着人生的终点,对于生命的终极思考,大众通常避而不谈。由于问题尚未摆在年轻人面前,年轻人也没有感到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美术馆之前做过一个名为“我想对你说”的项目,起源于艺术家与自己孩子之间的对话,后扩展成让年长长辈与孩子对话的项目。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一直警惕不要带着精英视角,也不要以教育者的身份去面对公众。

03 人文学者视角:超越管理学定义的老年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赵千帆指出,人文学科学者在关注老年问题时不同于医学或公益组织,会更多从文化方面切入。

从哲学角度看,如今人们谈论的老年更多是一个管理学概念,而生命哲学意义上的老年已逐渐被淡忘。老龄化问题讨论更多涉及退休年龄、退休金、退休生活安排等,而无关乎人类整体的生命感受。

赵千帆从一个网络流行词“历史的垃圾时间”谈到,现在人们往往认为老年是“人生的垃圾时间”。这是因为管理的本质是以利润增值为导向的,对人口的管理也是如此。

他对比了历史上的老年认知:“以往有的文化阶段,人们对老年的想象更丰富。比如中国古代‘老’就是一个独特的审美观念:书法、绘画上会说‘工夫老到’等,诗歌上有‘庾信文章老更成’的说法,更不用说戏曲、小说里‘老人’是重要的审美类型。但今天这种经验正逐渐变得稀薄。”

04 社会学者视角:代际关系与数字鸿沟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纪莺莺表示,现在依然难以定论“人工智能究竟是什么”,以及在“什么意义上改变了人类感受情感的方式”。研究者需要思考AI对人的情感和感受世界的方式结构所带来的影响。

纪莺莺提出了两点见解:一是老年人正在经历互联网原住民曾理解互联网的抽象过程,这可能同样让家庭关系变得淡薄。二是大众在谈论老年群体时,往往并不针对一个特别明确的社会群体。

她举了一个典型案例:当年轻人外出打工后,他们通过在家里安装远程摄像头查看父母在家的状况,而在家的老人经常把摄像头关掉,不让子女看。父母也想要自由和自在,不想时时刻刻被摄像头监视。

纪莺莹还将上海老人分为两部分: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和因子女带娃需求而来到城市的非原住民。她认为“可以把理解一个城市的老年群体,看作打开这个城市历史的一个路径。”

05 AI与治理:数字管理的挑战

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和中文系教授王晓明首先引用了“AI教父”辛顿在上海人工智能大会上的演讲。辛顿提出三点:“一,人工智能一定会超越人类的智能,变成一只凶猛的大老虎;二,全世界正在形成如同军备竞赛那样的人工智能的竞争,谁都想把老虎握在自己手里,至少不让对手得到它;三,目前迫切需要全球合作,共同来应对人工智能的挑战。”

王晓明将发言重点放在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应用对政府治理的影响上。数字治理的大规模展开,和作为其前提的治理对象的大规模数码化,会影响并改变政府治理的方向。

这种方向的变化最终会表现为对社会生活中万事万物的重新定义:“数量比质量重要,可以量化的比无法量化的重要,可以比较的比难以比较的重要”。

王晓明指出:“如果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应用将数字治理推向了以上这样的方向,那么,艺术、文学等等就变得尤其宝贵,它们提供了对社会生活的与数字化治理不同的另外的感知视角和定义。”

06 观众互动:代际观点的碰撞

来自长春居委的慎女士在观众互动环节表示:“美术馆谈的这些东西应该是年轻人去探讨的。自己(老年人)该被时代淘汰了。”这一观点反映了部分老年人在技术变革面前的无力感。

针对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即将发起的一系列与老年人相关的艺术项目,澎湃新闻记者问到:似乎多数老年人自认为难以接受新事物,那么美术馆将如何考虑老年人在艺术项目里的角色?

曾玉兰回应称,美术馆的目标不是专门为了给某一类人看。公共空间应该无差别向所有人开放,让所有进入这个空间的人都享受到平等的文化艺术权利。

一位年轻观众认为,如今年轻人面对遥远的“养老”问题的主流声音是认为“老了之后有人工智能帮我们养老。”她向嘉宾提问:“好的”城市生活是怎样的?

07 何为“好的城市生活”?学者们的愿景

王晓明认为,好的城市生活意味着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支持与帮助;另一方面,人们能够自主地参与对城市生活安排。

他指出:“好的城市一定是民主的,也是一个让每个人拥有较大自主权的城市。不只是政府管理,也是市场提供服务,同时市民可以自己组织、互相帮助。这才是好的城市生活的体现。”

纪莺莺则认为,由于年长者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渐形成的数字化过程,而对年轻人来说,几乎从一开始便已经生活在这个体系里,这使得人工智能时代年轻人所面临的挑战会比老年人更大,因为他们没有经历另一种视角。

陈昶总结道,在当下信息过载同时又处在信息茧房的碎片化时代,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参与公共活动变得越来越少了。他不能判断人工智能带来的新的城市生活形态好或不好,但指出新型的社交模式有许多方面值得探讨。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的这次讲坛活动,展现了艺术机构在社会议题讨论中的独特价值。论坛不仅关注技术本身,更深入探讨了AI时代下老年人的生活品质、代际关系和社会治理等深层问题。

正如王晓明教授所言,好的城市生活不仅是技术的便捷,更是人们能够自主参与城市安排的能力。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保持艺术、文学等人文视角的多样性,对于抵抗单一化的数字管理逻辑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