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人工智能

上海创智学院:打破高校围墙,打造AI产学研融合新范式

作者:小小 更新时间:2025-09-22
摘要:成立仅一年,上海创智学院以"破界式选才"汇聚81位全职导师和800余名学生,发布7项重大AI成果,孵化10家企业,吸引投资5亿元,成为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的"心脏"力量。2024年9月,上海创智学院正式成立。这所以培养最顶尖人工智能人才为使命的新型教育机构,正在以独特的"破界"理念重塑产学研融合模式。一年后的2025年9月12日,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来到创智学院调研时指出,要胸怀"国之大者",坚,上海创智学院:打破高校围墙,打造AI产学研融合新范式

 

成立仅一年,上海创智学院以"破界式选才"汇聚81位全职导师和800余名学生,发布7项重大AI成果,孵化10家企业,吸引投资5亿元,成为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的"心脏"力量。

2024年9月,上海创智学院正式成立。这所以培养最顶尖人工智能人才为使命的新型教育机构,正在以独特的"破界"理念重塑产学研融合模式。

一年后的2025年9月12日,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来到创智学院调研时指出,要胸怀"国之大者",坚决扛起为国担当、勇为尖兵的使命责任,加快培育一批"顶梁柱"科技人才,努力在关键技术突破、掌握战略主动上发挥更大作用。

01 创智理念:打破围墙的产学研新范式

上海创智学院的成立源于一个简单而深刻的认识:传统高校的围墙已经无法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需求。这所新型学院从诞生之初就致力于打破学科边界、机构壁垒和产业隔阂。

学院采用"核心师资+产业协同+动态兼职"的创新模式,链接31所参建高校、科研机构、头部企业和独角兽企业。目前学院已汇聚81位全职全时导师,130余位兼职导师,120余位产业导师,平均年龄仅36岁左右。

这种师资构成反映了创智学院的核心理念: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学院不再遵循传统的师生关系,而是构建起一个高密度人才、高密度认知、高密度资源集聚的创新生态系统。

02 破界选才:从3300人中遴选800名AI人才

创智学院的人才选拔方式与传统高校截然不同。学院实施"项目制"实战遴选,以创客大赛、训练营等形式为主战场,注重学生的创新潜力和实践能力而非传统考试成绩。

成立一年来,学院已举行5次招生营,吸引了3300余人报名,最终录取800余名学生,覆盖45个专业。这种百里挑一的选拔机制确保了学院生源的高质量和多样性。

2025年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调研上海模速空间时指出"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当时在场的创智学院2024级直博生王殿仪就是这种理念的践行者。这位"00后"博士生如今是学院火炬项目"智绘深思多模态智能体"的CEO与核心研发人员。

03 导师阵容:全职全时的创新引领者

上海交通大学的副教授刘鹏飞发现,过去一年中,他大概有350天都在上海创智学院。作为创智学院的全时导师,他深深感受到"科研不再是孤独的征程,而是志同道合者的集体攀登"。

罗剑岚2025年刚刚回国,此前在Google X、deepmind、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具身智能方向的研究工作。如今他是智元机器人的首席科学家,也是创智学院的全职导师。他相信依托创智能够将"论文原型"放大为"体系标准",让技术向上"捅破天",向下"能落地"。

这些全职全时导师的加入,为创智学院注入了强大的创新动能。他们不仅具备学术造诣,更拥有产业视野和实战经验,能够引导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04 重大成果:一年发布7项突破性技术

在2025年9月12日举行的首届创智未来大会上,学院发布了7项重大成果,涵盖认知智能、情境智能、具身智能、科学智能、基础设施等多个人工智能核心领域。

刘鹏飞团队的"能动"认知智能项目旨在解决当前大模型普遍存在的局限性,致力于实现大模型从"思考"到"创新"的决定性跃迁。项目成功研发了"AI x AI超智能"科研体系,首次实现了支持AI进行长达数天深度思考与协作的科研模式。

邱锡鹏团队提出全球首个规模化全流程机理可解释框架,直面大模型"黑箱"难题,揭秘AI大脑思考逻辑,首次在大模型注意力分解上取得领先成果,突破了国际难题。

蔡盼盼团队开发ORoboSoul面向具身智能路线收敛平台,让机器人获得前所未有的泛化能力,迎来具身世界模型的"AlphaFold时刻"。

05 创业孵化:从技术到价值的转化之路

创智学院不仅关注技术创新,更注重价值创造。学院努力探索前沿研究和产业价值密切链接的模式,目前已签约50余家头部及独角兽企业,获得企业捐赠或资助累计达5亿元人民币。

依托创智未来中心,学院打造了从培育到创业的全方位支持与加速体系。成立仅一年,已孵化10家师生创业企业,吸引了各类资本近5亿元人民币的注入。

这种快速转化能力得益于学院独特的生态系统。学院与徐汇"模速空间"——全国首个大模型专业孵化和加速载体相呼应,形成了人工智能"北斗七星"核心矩阵和群星态势。在模速空间超千名从业者中,近三分之一是28岁以下的年轻人。

06 产业赋能:上海AI发展的心脏力量

作为上海人工智能先导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智学院正在成为上海AI产业的"心脏"力量。2024年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4500亿元,累计60款生成式AI大模型完成备案。2025年第一季度,上海规模以上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1180亿元,同比增长29%,利润增长65%。

创智学院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了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智能教育论坛,在这个全球智能教育元年,正式发布了"启创·InnoSpark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1.0"。

学院与产业界的联系日益紧密。稀宇科技创始人闫俊杰曾做客学院"创智讲坛",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戴国浩在创智未来大会上发布了最新研究成果。这种深度互动体现了学院"从不可能到可能,从可能到价值,从价值到普惠"的价值追求。

07 未来愿景:培养改变世界的AI生力军

创智学院的使命不仅是培养技术人才,更是培养能够改变世界的创新者。学院聚集的,是一群真正相信"改变世界不是空话"的人。

刘鹏飞说,他是把创智当成"家"的,大家不再只是"老师"和"学生",更像是战友,一起在AI认知革命的前沿阵地并肩作战,一起在智能的新大陆无畏探索。

这种理念正在结出硕果。学生们在这里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王殿仪表示,过去对AI创新的理解更多是"沿着导师既定方向做论文"。而来到创智之后,科研更"自驱",实践更"落地"。

上海创智学院用一年时间证明了一种可能性:当高校围墙被打破,当产学研真正融合,创新就会如泉水般涌流。7项重大成果、10家孵化企业、5亿元融资——这些数字背后是一种新型教育模式的成功验证。

作为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的"心脏",创智学院不仅为技术创新提供动力,更为人才培养提供新范式。在这里,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创新的主体和创业的先锋。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创智学院这种打破边界、融合产学的模式,或许将为中国乃至全球的AI教育和人才培养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在这条创新之路上,上海创智学院正在书写着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