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激活新质生产力:就业市场迎来结构性变革
从AI手机量产到直播生态催生174个新职业,人工智能在替代传统岗位的同时正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人工智能+”行动,标志着人工智能正式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引擎。新质生产力作为全国两会热词,不仅意味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更预示着就业市场的深刻变革。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今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1200万人以上,而人工智能将在这一进程中扮演关键角色。
政策引领与产业变革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其基本内涵包含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和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202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人工智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阵地。
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已形成完整生态链,2023年核心产业规模达5784亿元,生成式人工智能企业采用率已达15%,市场规模约14.4万亿元。这一迅猛发展为就业市场带来双重影响:一方面,AI替代部分重复性岗位;另一方面,催生了更具创造性的新职业。
“AI+X”复合型人才需求爆发
AI大模型作为竞争最前沿,正激发新质生产力在多个领域落地。以AI手机为例,2024年中国市场新一代AI手机出货量预计达3700万台,2027年将突破1.5亿台,市场份额超50%。这种快速发展带来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全国政协委员、东南大学副校长金石指出,当前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面临硬件限制等现实困难,亟需通过校企合作培养“AI+X”人才。这种人才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编程、数学、电子等专业技能,还需具备跨学科融合能力。正如全国政协委员周源所言,新质生产力需要既包括“高精尖缺”科技人才,也涵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就业结构调整与技能升级
在产业一线,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工作岗位要求。新能源企业东方日升通过AGV智能调度系统实现高强度人工搬运的替代,车间仅需十几名工程师即可完成以往大量人力工作,但对工程师技能要求显著提高。这种转变在全国各行业普遍发生。
针对这一趋势,全国人大代表刘庆峰建议,应对可能被AI替代的行业和岗位开展劳动力培养及再就业专项研究。中央财办也明确提出要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包括能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
新就业形态蓬勃发展
数字化、智能化在减少传统人力投入的同时,催生了大量新就业机会。世界经济论坛预测,未来5年全球企业将创造约6900万个新岗位,其中增长最快的工作类型多数由AI和数字化驱动。
以直播行业为例,短视频直播生态已孕育174个新职业,创造“互联网营销师”“探店达人”等机会,涵盖30多种职业形态。广州服装主播李福佳的案例显示,其直播团队不仅涵盖选品、直播、售后等岗位,还带动上下游工厂上千人就业。
全国政协委员周源指出,我国正诞生约4亿“新职人”群体,他们普遍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专业素养,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些新兴就业形态体现了就业市场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
未来展望:构建适应AI时代的就业体系
随着人工智能深入发展,构建与之匹配的就业体系成为关键。这需要从教育体系改革入手,在中小学阶段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知识普及,在高校根据产业发展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同时要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帮助劳动者持续更新技能。
在监管层面,需完善数据隐私保护、算法透明度等技术伦理规范,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通过政策引导,确保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变革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
人工智能时代就业市场的转型已不可逆转。只有主动适应变化,加强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才能在新质生产力发展浪潮中实现就业质量与数量的双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