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消费提质:解锁服务消费新场景的钥匙
日前,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将“人工智能+”消费提质列为六大重点行动之一,明确提出拓展服务消费新场景、培育产品消费新业态的多项举措。这一部署正值服务消费在国民经济中作用日益凸显之际——2024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已达56.7%,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56.2%。人工智能凭借其超强数据处理、智能模式识别和精准预测分析能力,正成为破解服务消费领域优质供给不均、个性化需求难满足等深层次约束的关键力量。
人工智能重塑服务消费的多元维度
人工智能赋能服务消费体现在多个层面。在提升消费体验方面,AI基于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技术,可提供高度拟人化的交互服务。例如,电商平台利用虚拟试妆、虚拟试衣等技术,让线上购物体验无限接近线下,创造了“所见即所得”的交互式购物新场景。在文旅消费领域,某些博物院通过AI导游、VR虚拟漫游等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开辟了文化消费新增长点。
在创新服务品类方面,人工智能催生了过去无法想象的新业态。《意见》指出,要推动智能终端“万物智联”,培育智能产品生态,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这些创新正从注重“技术溢价”向聚焦“体验溢价”转变,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人工智能还通过优化供应链、预测消费趋势等手段显著降低服务成本,使优质服务更亲民。同时,AI促进了不同服务业态的交叉融合,催生“汽车+娱乐”“零售+餐饮+体验”等新模式,创造“1+1>2”的消费价值。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人工智能在消费领域的赋能应用将给消费领域带来深刻变革,有助于拉动需求增长、加快动能转换。
面临挑战与制约因素
尽管前景广阔,“人工智能+”服务消费仍面临多重挑战。AI训练和应用高度依赖高质量数据,但当前数据孤岛现象普遍,不同平台间的数据难以合法合规流通共享,限制了AI模型训练的广度和深度。信息茧房、算法歧视、隐私泄露等问题也制约着服务消费领域的健康发展。
技术层面,AI在理解复杂语境、产生共情互动等方面仍存在瓶颈。部分人工智能消费服务存在技术门槛高、使用成本贵、智能化水平不足等问题,影响消费体验和消费者信心。法规制度体系也不完全适配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消费产品和业态,监管手段较为有限。
多措并举推动健康发展
针对这些挑战,需从法治保障、技术攻关和生态培育等多方面协同推进。在法治保障方面,应建立健全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开发、提供及使用方面的法律制度,加大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执法力度。《意见》提出要完善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准则,推进相关健康发展立法工作。
在技术攻关上,企业和科研机构需加强产学研协同,重点突破AI在理解复杂语境、保障安全可控等方面的技术瓶颈。要深入挖掘医疗、养老、教育、文旅等关键服务领域的痛点需求,开发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AI应用。
在生态培育方面,需提高全民数字素养。主流媒体应承担普及AI知识的社会责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开展面向老年人等群体的数字技能培训。《意见》明确要求构建智能化情景交互学习模式,鼓励全民学习人工智能新知识、新技术。
随着这些措施的落地,人工智能将更好地赋能服务消费创新。到2027年,我国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将超过70%,到2030年将超过90%。这一进程将推动服务消费从“功能体验”向“认知情感”升级,从“千人一面”向“一人千面”转变,最终实现消费品质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