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球共济,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迎来中国方案

智能时代唯有同球共济,才能为所有人创造包容、开放、可持续的数字未来。
2025年7月,上海世博中心,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隆重举行。在这场以“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为主题的盛会上,中国提出了一系列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务实举措,包括发布《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成立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治理中心、倡议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
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开幕式致辞中强调,人工智能应当成为造福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他提出三点建议:更加注重普及普惠,用好人工智能发展已有成果;更加注重创新合作,力求更多突破性科技硕果;更加注重共同治理,确保人工智能造福人类。
01 大会盛况: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里程碑事件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是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领域的一次重要里程碑事件。此次大会由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等十余个部委与上海市政府共同主办,吸引了800余家企业参展,展览面积首次突破7万平方米。
大会集中展示了3000余项前沿展品及100余款“全球首发”“中国首秀”新品,规模创历届之最。来自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余位嘉宾深度参与,共绘全球人工智能发展蓝图。
自2018年以来,上海已成功举办7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累计吸引了6000余名海内外顶尖专家、25亿人次线上参与,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规模最大、专业度最高、影响力最强的顶级盛会之一。
本次大会的亮点之一是“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治理中心”的启动成立。该中心落户复旦大学,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担任主任,将面向世界各国提供丰富的国际公共产品。
02 核心成果:《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的深远意义
《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是本次大会发布的核心文件,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提供了系统性的中国方案。这一计划包含六大原则、十三项具体行动,凝聚了国际广泛共识。
计划明确提出,人工智能是人类发展的新领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也可以是造福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人工智能带来前所未有发展机遇,也带来前所未遇风险挑战。
计划提出的十三项行动涵盖多方面内容,包括共同把握人工智能机遇、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多元开放创新生态等。这些行动相互关联,构成了完整的行动体系。
与2023年中国提出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相比,《行动计划》标志着从“倡议”走向“行动”的重要转变。计划中提到“全球”20次、“国际”16次、“各国”7次、“跨国”2次,提到“合作”16次、“交流”5次,提到“共享、共建、共同”等29次“共”字,充分体现了“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理念。
03 中国倡议: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的战略定位
李强总理在大会开幕式上宣布,中国政府倡议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这一倡议是中国践行多边主义、响应全球南方呼声的务实行动,也是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
该组织旨在实现“智能红利普惠共享、智能鸿沟有效弥合、智能发展始终向善”三大目标。中方初步计划将组织总部设在上海,充分发挥上海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先发优势和创新生态。
这一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热烈响应。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大会致辞中高度评价中国推动“普惠发展”的务实贡献,国际电信联盟、国际标准化组织等专业机构第一时间表达了合作意愿,全球南方国家反响尤为积极,将其视为弥合数字鸿沟、提升技术自主的关键机遇。
与美国的《赢得竞赛:美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相比,中国的倡议展现出不同的理念。美国计划提出“防止对手坐享其成利用创新和投资成果”,而中国则强调开放共享、互利共赢,体现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04 创新治理: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治理中心的使命
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治理中心的成立是本次大会的又一重要成果。该中心由复旦大学在上海市的大力支持下筹建成立,将聚焦能力建设、推动治理协同。
中心成立后不久,联合国副秘书长兼秘书长数字和新兴技术特使阿曼迪普·辛格·吉尔、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执行秘书阿尔米达·萨尔西娅·阿里沙赫巴纳即分别率团到访复旦大学,与校方就人工智能前沿进展及深化联合国与复旦合作展开讨论。
金力校长在会见吉尔时强调,复旦大学高度赞赏联合国在推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方面发挥的坚定领导作用,复旦大学与联合国秉持共同的信念,即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应追求技术卓越,更应秉持伦理目标并惠及广泛人群。
未来,该中心将依托学校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跨学科研究与国际合作网络等方面的学科优势,通过组织国际论坛、专题研讨、联合研究,推动人才培养、青年交流、授课培训,致力于搭建链接上海、中国和全球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与产学研协同平台。
05 技术前沿:人工智能创新成果集中亮相
本次大会不仅关注治理,也展示了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被誉为人工智能界“奥斯卡”的SAIL奖(卓越人工智能引领者奖)在大会上揭晓,稀宇极智“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文化创意产业AI应用解决方案”等荣获奖项。
本次SAIL奖参评项目240个,较去年增长30%,海外项目占比17%,体现了大会的国际化水平。从参展产品看,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语言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和具身智能等领域快速发展,推动人工智能向更高效、强智能的方向迈进。
李强总理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特征更加明显,已经开始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同时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挑战引发广泛关注,如何在发展和安全之间寻求平衡,亟需进一步凝聚共识。
06 中国实践:从理念到行动的全面引领
中国不仅是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倡导者,也是积极实践者。202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系统阐述了中国关于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理念、原则与行动方案。
在能力建设方面,2024年9月,中国在联合国总部发布《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普惠计划》,宣布设立专门面向全球南方国家的“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基金”,以公开普惠的实际行动兑现“人工智能发展成果应由各国共享”的庄重承诺。
在技术应用方面,中国已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1200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并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成就不仅体现在技术上,更体现在赋能行业发展、改善民生福祉上。从工业领域的“黑灯工厂”到医疗领域的AI读片,从教育领域的大模型个性化辅导到交通领域的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07 未来展望:共建普惠包容的智能未来
面向未来,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人工智能具有不透明性、不可解释性和不可预测性,确保人工智能始终符合人类意愿,避免可能存在的失控风险,是当前必须直面的重大课题。
从技术开发与应用看,人工智能还可能给人类的生活、社会治理、伦理道德带来影响。比如,大语言模型处理、生成数据时,可能涉及个人隐私;相关技术被恶意使用,可能被用来制造虚假信息、诈骗等。
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加强技术前瞻研判,在发展和安全之间寻求平衡。中国主张各方在遵循向善为民、尊重主权、发展导向、安全可控、公平普惠、开放合作的目标和原则基础上,协力推进全球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
中国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与有意愿的国家共同制定合作方略,支持各国根据自身国情开展人工智能合作。同时,中方支持联合国在人工智能治理中发挥主渠道作用,并通过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进一步凝聚共识、促进合作。
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不是单一国家能独立应对的事务,而是需要国际社会同球共济的共同事业。中国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提供了可行方案,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随着《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的落实、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治理中心的运行以及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的筹建,中国将继续与国际社会一道,推动人工智能朝着向善普惠的方向发展,让技术进步的红利惠及世界各国人民,共同迈向更繁荣、安全、公平的智能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