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步入合规与创新并重新阶段,强制性国标划定安全红线

智能驾驶的竞争逻辑正在改变,当46项场地试验、72小时道路测试成为强制门槛,安全合规与技术领先同样重要。
2025年9月,工信部就《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标志着智能驾驶行业从“功能竞赛”迈入 “安全合规+技术创新” 并重的新阶段。
这份将于2027年1月1日实施的国标,首次将抽象的“安全”概念转化为46项场地试验、72小时道路试验等可量化的硬指标。新规对乘用车、商用车以及基础单车道、多车道、领航等辅助驾驶系统实现全覆盖,为行业设立了统一的安全底线。
01 技术演进:从机械执行到拟人化决策
智能驾驶技术正从机械执行向拟人化决策跃升。在北京酒仙桥地区繁忙的早高峰测试中,地平线城区辅助驾驶系统HSD展现出类人的决策能力:遇到临时停靠的公交车时,车辆不再机械等待,而是像老司机一样借道超车。
实现这一突破的关键是一段式端到端技术革新。传统智驾系统采用多个模块拼接的架构,容易导致信息损失和协同问题。而一段式架构基于整体网络,实现感知规控深度融合,显著提升响应速度并降低时延。
拟人化成为技术竞争的新焦点。除端到端技术外,车企正推动VLA大模型上车,赋予系统认知理解世界的能力。未来,智驾系统或能记住用户在特定道路的车速偏好,提供个性化服务。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测试显示,智能网联汽车已能通过匝道汇入、主动变道超车等高速场景考核,甚至在夜晚雨后眩光、风沙等极端低能见度环境下也表现出色。
02 市场现状:高增长下的安全隐忧
智能驾驶市场正经历爆发式增长。2025年1-7月,我国具备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乘用车新车销量达775.99万辆,同比增长21.31%,渗透率升至62.58%,较上年提升6.5个百分点。
快速增长背后隐藏着安全风险。部分企业滥用 “L2+”、“L2.99” 等模糊话术宣传,混淆“驾驶辅助”与“自动驾驶”的界限。这种过度营销导致消费者误判系统能力,引发长时间脱手驾驶等危险行为。
行业缺乏统一安全基线也是突出问题。因感知方案、控制策略及交互逻辑差异,不同车企产品在混合交通、占道施工等复杂场景下的可靠性差距明显。2025年上半年,多家车企的辅助驾驶系统在极端天气和复杂路况测试中表现参差不齐。
监管空白还导致事故责任认定困难。组合驾驶辅助系统运行期间发生交通事故时,缺乏标准化的数据记录要求,给事故原因分析和责任认定带来挑战。
03 新规解读:三重安全保障体系
新国标构建了三重安全保障体系,从技术性能、过程管理和使用规范三个维度设立安全底线。
技术性能方面,新规严格限定系统“设计运行条件”,要求系统仅能在规定条件下激活。针对不同功能类型,设置了人机交互、功能安全、预期功能安全、信息安全等全方位技术要求。例如,领航组合驾驶辅助系统须具备限速控制辅助能力,不得在实线处换道。
过程管理要求覆盖研发、制造、使用全流程。研发阶段需强化安全风险设计;生产阶段保障稳健性与可追溯性;使用阶段要求动态监测车辆状态,做到“能监测、会上报”。
使用规范环节,新规要求系统每次上电/点火后,需确认驾驶员完成培训方可激活。系统必须持续监测驾驶员状态,一旦发现手部或视线脱离,立即提示报警。多次违规将在一定时间内禁止使用系统。
与国际标准UN R171相比,中国版标准新增了施工区、纸箱、踏板式两轮摩托车、侧翻车等符合中国交通特征的试验场景,并要求在车企声明的最高可设置车速下试验。
04 行业影响:重构竞争逻辑与市场格局
新国标将重塑智能驾驶行业竞争逻辑。智驾算法工程师张先生指出:“此前车企可能存在技术尚不成熟但‘先上车后补票’情况,但国标实施后,技术不满足安全底线将无法抢先上车”。
合规成本将成为重要竞争壁垒。强制性国标对依靠“低成本组装”的企业冲击最大,其为满足合规可能付出更大成本从而加剧优胜劣汰。而已提前布局相关功能安全体系的头部企业则可能放大先发优势。
消费者信任体系也将重构。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章弘认为,未来国标的规范将成为消费者的重要选择依据,倒逼车企加速技术合规化。随着L3级车型成为市场焦点,补贴政策可能向高阶辅助驾驶倾斜。
监管政策也在推动产业链深度绑定。整车企业需与供应商从买卖关系转向生态共建,共同构建覆盖“芯片-软件-整车-云端”的安全体系。
05 未来展望:从辅助驾驶向自动驾驶演进
随着L2级辅助驾驶标准落地,行业焦点将转向更高级别自动驾驶。工信部等部门发布的《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明确提出“有条件地批准L3级自动驾驶车型生产准入”。
L3级自动驾驶将实现责任主体的根本转变。在设计运行条件内,系统可完成所有动态驾驶任务,驾驶员仅在系统请求时接管。这意味着事故责任将从驾驶员转向车企。
技术融合将成为未来发展关键。标普全球汽车研究显示,多模态大模型与车路协同技术的深度融合,将推动智能驾驶从封闭场景向全场景自动化演进。到2030年,中国轻型车市场超过65%的新车将配备L2级以上辅助驾驶功能。
供应链自主可控也成为行业共识。从地平线征程6系列芯片到禾赛科技ATX系列激光雷达,国产替代在多个关键环节取得突破,降低供应链风险的同时,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主动权。
随着强制性国标2027年正式实施,智能驾驶行业将结束野蛮生长。车企不再能靠营销话术吸引消费者,而必须通过真实的安全性能证明自身价值。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更可靠的安全保障;对于行业,这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当所有玩家遵守同一套安全规则,竞争将回归技术本质,推动中国智能驾驶产业行稳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