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从“选择题”到“必答题”的产业答卷

——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勾勒技术落地与生态共融新路径
重庆国博中心内,人形机器人拳击赛引来阵阵惊呼,智能汽车凭一句“有点热”自动调节车内环境。这场汇聚3000余项创新成果的盛会,宣告AI已从概念探索进入规模化落地时代。
2025年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智博会”)于9月5日至8日在重庆举行。本届智博会以“人工智能+”和“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为主题,汇聚600余家中外企业,集中展示3000余项智能产业前沿产品与技术。展会期间签署重大项目298个,合同金额超2000亿元,凸显智能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强劲拉动作用。
国务院近期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到2027年智能终端普及率将超70%,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社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透露,我国AI核心企业数量已超5000家,AI手机、电脑、智能网联汽车等产品加速普及。清科集团数据显示,近5年AI领域吸引投资7500亿元,今年上半年投资项目数与金额同比分别上升46.3%和近60%。
01 产业实践:AI从辅助工具升级为核心驱动力
在智博会现场,AI技术的渗透已从单点应用转向全链条重构。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张兴海指出,AI在汽车产业已深入研发、制造、供应链管理及服务各环节:生成式AI加速设计迭代,视觉质检将缺陷率趋近于零,智能调度优化物料流转,数据中台成为决策核心。长安汽车展示的“天枢智能”平台,让汽车从交通工具升级为具备感知、思考与进化能力的“移动智能体”。
智能家居领域同样展现深度融合。冰箱能根据库存推荐菜谱,浴室镜柜可监测皮肤状态并定制护肤方案,窗户搭载风雨传感器实现3秒自动关窗。这些场景背后是AI从“单机遥控”向“主动服务”的跃迁,正如市民刘丽在体验中所感慨:“现在的电器真的变‘聪明’了,会主动配合人,这才是我们想要的智能化。”
低空经济、机器人等领域同样迎来突破。梁平区展示的无人机物流网络,可实现商品精准空投;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不仅能完成拳击格斗,还能组队踢足球,呈现多机协同的智能互动形态。京东集团无人机事业部技术总监王琦预测,到2035年无人机物流行业产值有望超万亿元。
02 技术攻坚:从感知智能到认知智能的跨越
当前AI技术正经历从感知到认知的关键跃迁。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沈向洋指出,AI需从“点模型”向多维度感知迈进,实现2D到3D的现实推演,理解物体、空间、材质等复杂信息。这一转变对算力提出更高要求,紫光股份董事长于英涛强调,面对万亿级参数大模型,提升算力集群效能已成为行业共同挑战。
在具体应用中,认知智能的雏形开始显现。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介绍,星火大模型已在教育、医疗等领域实现赋能,其与长安汽车合作的智能座舱系统已搭载于上千万辆新能源汽车。千里科技董事长印奇预测,未来大模型将聚焦“AI+终端”,推动人、车、家三大终端深度融合。
不过技术瓶颈依然存在。机器人技术的操控灵活性与环境适应性仍需提升,数据孤岛现象也制约着AI模型的训练广度。中国汽研总监抄佩佩表示,通过可信数据空间促进车企及产业链数据安全流通,是构建高质量数据集的关键。
03 生态构建:从单点突破到协同共融
生态共融成为智博会高频词。西门子股份公司管理委员会成员奈柯指出,工业领域正通过AI智能体打造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系统。重庆的实践印证了这一趋势:当地已形成涵盖AI研发、算法设计、算力服务到应用服务的全产业链生态,人工智能核心及关联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
政策层面也在推动生态建设。重庆市经信委主任王志杰介绍,重庆布局“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成178个智能工厂和980个数字化车间,同时在农业领域上线荣昌生猪、巫山脆李等“产业大脑”。这些举措推动AI从技术工具升级为重构生产要素的核心动力。
国际合作同样加速生态融合。智博会期间,新加坡作为主宾国带来超大城市治理等领域的商业项目;中英产教融合圆桌会致力于构建校企对接可持续机制。这种开放协作正如于英涛所言:“人工智能+不是技术独角戏,需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04 挑战应对:数据安全与价值平衡
随着AI应用深入,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凸显。智博会展示的AI家居设备需采集用户行为、健康等敏感信息,如何防止泄露成为关键课题。解决方案正在探索中,中国汽研等机构推动的可信数据空间联盟,尝试通过技术手段保障数据流通安全。
价值平衡是另一大挑战。AI技术普及可能导致结构性失业,但也创造新岗位。智博会期间举办的亚太机器人世界杯等赛事,正是培养适应智能时代人才的重要平台。重庆通过“科技金融服务港”等举措,构建覆盖技术、资金、人才的全周期支持体系,为转型中的企业和个人提供保障。
从长安汽车的飞行汽车到梁平区的无人机物流网络,从智能家居的主动服务到工业产线的AI质检,2025智博会清晰传递出一个信号:人工智能+已从“可选项”变为产业发展的“必选项”。
随着技术迭代与生态完善,AI将更深度融入千行百业。但正如展会中多方共识,单点技术突破固然重要,唯有通过开放协作构建共生生态,才能让智能技术真正赋能社会,引领产业迈向高质量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