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少年AI恶作剧引发社区恐慌,专家警示技术滥用不可取

广州番禺一小区居民因一张高度逼真的“流浪汉闯入家门”AI图片陷入恐慌,后证实为12岁孩子的恶作剧。此类AI整蛊事件频发,背后是技术滥用与法律边界模糊的隐忧。
2025年11月,广州番禺一大型小区业主群因一张“流浪汉试图闯入家门”的图片引发广泛关注。发图业主表示自家12岁孩子独自在家遭遇此险情,居民们纷纷质疑小区安保存在严重漏洞。经一位业主提醒,大家才发现这竟是孩子用AI工具生成的恶作剧图片。
此类AI整蛊事件并非孤例。在安徽铜陵,一名女子使用AI生成“流浪汉卧坐家中餐厅”的逼真图像,其丈夫信以为真报警,导致警方启动应急机制,连夜出警后证实为虚假情况。
01 整蛊风潮:从海外蔓延至国内的AI恶作剧
AI流浪汉整蛊风潮最早起源于海外社交媒体。2025年10月上旬,TikTok上开始出现相关视频,迅速吸引青少年群体跟风模仿。参与者使用Snapchat等内置AI工具生成“流浪汉闯入家中”图片发给父母,录下他们的惊慌反应后再传回平台博取流量。
截至10月底,仅“#homelessmanprannk”标签下就已累积超过1600段视频,其中最高一条获赞8万余次。这类恶作剧视频因操作门槛低、情绪冲击强、情节反转大、易于模仿,迅速形成话题传播效应。
国内社交平台上,AI流浪汉整蛊视频的传播路径与海外如出一辙。短视频平台上不仅涌现大量成品视频,还出现配套的AI制作教程。用户只需打开AI生图工具,上传一张家中内部照片,输入简单提示词,几秒内即可生成以假乱真的“流浪汉闯入家中”画面。
02 技术滥用:高度逼真的AI生成内容模糊现实边界
AI生成内容的高度逼真性,正不断模糊真实与虚构的边界。在多款常见的AI视频网站上,用户只需向AI发送基础的人物形象图片,再通过文字描述想要生成的图片内容,发送指令即可获得对应图片。
更令人担忧的是,利用AI工具制作这类内容几乎没有技术门槛。用户只需将生成的图片作为关键帧,补充描述两个关键帧之间的画面变化细节,便能快速生成一段动态视频,还可加入音效和背景音乐。
这类恶作剧不仅限于图片生成。一些平台甚至提供图生视频功能,可以生成流浪汉在家中行走的视频画面。更有平台在相关视频下方直接接入生图工具入口,用户刷到类似内容后,可一键跳转、选择同款模板,迅速生成“整蛊”图片。
03 法律风险:间接故意报假警可能面临拘留罚款
此类AI整蛊行为可能带来严重的法律后果。法律界人士指出,并非只有直接打电话报警才算报假警。
明知家人可能会误判报警,仍故意制作AI图片、视频,属于“间接故意”。一旦被认定为谎报警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可处5至10日拘留,并处500元罚款。
若相关内容被进一步转发,造成社会恐慌,行为人还可能承担刑事责任。此类事件在国外已引发多起法律诉讼。美国马里兰州一名女子因使用AI伪造“家中有入侵者”图片引发丈夫报警,导致8辆警车紧急出动,事后该女子被逮捕并移送法院。
04 社会影响:信任侵蚀与“狼来了”效应
AI整蛊不仅可能导致法律后果,更深层次的社会影响是对人际信任的侵蚀。亲人朋友间的信任本是情感基石,却被虚假险情一次次考验。
这类恶作剧还可能引发“狼来了”效应。虚假信息泛滥终将导致信任疲劳,若真遇险情,反而可能因之前的大量虚假警报而得不到及时响应。
这种现象已引起全球警方关注。美国马萨诸塞州塞勒姆警方早在10月初就发布公告,指出来自TikTok的该类内容已引发多起911误报,并斥之为“愚蠢且危险”。英国多地警方同样接到大量类似虚假报警,将其定性为“危险且浪费宝贵资源”,呼吁公众立即停止。
05 教育缺失:青少年AI素养教育亟待加强
此类事件反映出青少年AI素养教育的缺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5年对全国7个省份的8500余名未成年人进行的调查显示,超过六成未成年人使用过AI。
调查还发现,有两成多的未成年人存在“想依赖AI,不想自己思考”的惰性,两成多倾向于“只和AI聊天,不愿与真人交流”,还有两成多因为过度使用AI感到焦虑。这些数据暴露出未成年人接触AI易产生影响独立思考、抑制真实社交、依赖与沉迷等问题。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工作,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于2024年1月1日正式施行,旨在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加安全、有益的网络空间。
06 综合治理:多方协同规范AI应用
面对AI技术滥用问题,需要多方协同进行综合治理。在技术层面,一些AI工具正在探索未成年人保护模式。
例如,2025年8月26日,字节跳动公司旗下AI工具豆包正式上线未成年人保护模式。家长输入密码开启该模式后,推荐视频、浏览第三方网页和豆包以外的智能体对话、AI创作功能将被默认关闭,而翻译、深入研究等功能仍可正常使用。
法律专家指出,公众对AI能力的认知若停留在“娱乐玩具”层面,便容易低估其社会影响。加强AI素养教育,不仅要教会人们如何使用,更要警示可能产生的法律与伦理后果,青少年群体应该树立技术使用的责任意识。
2025年5月,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这些指南旨在科学规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进一步落实培养具有人工智能素养的创新人才。
随着AI生成技术越来越普及,类似的“整蛊文化”正从虚拟世界向现实社会蔓延。技术的进步应当服务生活,而非制造混乱,AI生成技术的初衷是为创作赋能、为生活提质。
娱乐要有边界,玩笑须有分寸,这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技术的敬畏。正如专家所言,公众对AI能力的认知不能停留在“娱乐玩具”层面,必须加强AI素养教育,警示可能产生的法律与伦理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