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铁空调节能破局:海尔蒸发冷凝技术省30%-50%电,每3个地铁站就有1个选它
地铁空调有多“耗电”?一组数据足以说明:空调系统能耗占地铁总能耗近40%,若能实现30%的节能,整个地铁运行成本将直接下降12%。这一行业痛点,在2025年上海轨道交通系统制冷空调技术研讨会上有了明确解决方案——海尔智慧楼宇推出的**蒸发冷凝空调技术**,凭借“无冷却塔、无空调机房、节能30%-50%”的核心优势,成为低碳智慧轨交的“硬核选择”。数据显示,海尔已连续7年稳居轨道交通中央空调市场第一,份额超37%,相当于全国每3个地铁站中,就有1个采用其方案。
## 一、行业痛点:传统空调困于“高能耗+高成本”
在轨道交通领域,中央空调是“能耗大户”,但传统方案始终面临两难:要么采用水冷冷水系统,需配套冷却塔与空调机房,占地大、安装复杂,且运行能耗高;要么选择市场主流的螺杆式蒸发冷机组,虽解决了噪音、漂水问题,却卡在“节能瓶颈”上,难以满足地铁对“降本+低碳”的双重需求。
“地铁站点空间有限,传统空调机房要占120-150平米,冷却塔还得额外占地50平米,对市中心站点来说‘寸土寸金’;更关键的是,传统机组年耗电量大,长期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行业专家在研讨会上指出,随着“双碳”与交通强国目标推进,地铁空调的技术革新已不再是“舒适度升级”,而是“绿色转型刚需”。
## 二、技术破局:海尔磁悬浮蒸发冷,兼顾“省地、省电、省成本”
海尔的突破,在于将“磁悬浮压缩机”与“直膨式蒸发冷凝”技术结合,打造出颠覆传统的节能方案,实现“三大核心优势”:
### 1. 省地:告别冷却塔与机房,空间利用率提升60%
传统地铁空调需单独建设冷却塔(占地约50平米/站)和空调机房(120-150平米/站),而海尔直膨式蒸发冷凝系统无需这两大设施——机组直接部署在站厅或站台的设备区,省去的空间可用于扩大乘客等候区,或增设便民设施。以青岛地铁6号线为例,20个站点应用该方案后,单站平均节省空间170-200平米,相当于多建2个标准候车亭。
### 2. 省钱:投资省40%,运营年省5万+
从投资端看,清华大学对三类空调系统的对比测试显示:海尔直膨式蒸发冷系统的综合成本(设备费+安装费+材料费)约250万元,而传统水冷冷水系统、螺杆式蒸发冷系统均需420万元以上,投资直接节省超40%。
从运营端看,青岛地铁6号线的实践更具说服力:该线路是中国首个全自动运行地铁示范工程,20个站点全量应用海尔方案后,每标准站年耗电量减少10万度以上(相当于50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年运营费用节省5万元以上;同时,机组针对青岛沿海环境采用“耐腐蚀涂层+不锈钢换热器”设计,运维周期从传统的1年延长至3年,进一步降低维护成本。
### 3. 节能:综合节能率30%-50%,低碳属性拉满
核心节能逻辑来自两点:一是磁悬浮压缩机的高效能——相较于传统螺杆压缩机,磁悬浮技术无摩擦、无油运转,能效比(COP)提升30%以上;二是蒸发冷凝的先天优势——利用空气与水的热交换直接冷凝,省去传统水冷系统的“冷却塔-水泵-管路”换热环节,减少20%-30%的能耗损失。两者结合,使系统综合节能率稳定在30%-50%,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 三、AI赋能:从“被动制冷”到“智慧调优”
海尔并未止步于硬件节能,更通过AI智控实现“管理节能”的二次升级。其研发的**地铁空调AI智控平台**,可实现“三大智慧能力”:
- **人流联动调温**:通过站点摄像头的AI人流识别,自动匹配制冷量——早高峰乘客密集时,将温度微调至24℃(舒适模式);平峰期乘客较少时,调至26℃(节能模式),既保证体验又避免能源浪费;
- **全系统协同管控**:不仅能监控空调运行状态(如能耗、故障预警),还能联动照明、给排水、屏蔽门等系统——例如空调关机后,自动关闭对应的通风风机,形成“全场景节能闭环”;
- **远程运维预警**:机组运行数据实时上传云端,AI算法可提前7天预测潜在故障(如滤网堵塞、换热器结垢),并推送维护提醒,避免因设备停机导致的运营损失。
## 四、行业落地:39城239条线路验证,成轨交低碳标配
截至2025年,海尔蒸发冷凝空调技术已落地全国39个城市、239条地铁线路,从北京大兴机场线、上海虹桥枢纽线,到深圳前海自贸区线、青岛6号线,覆盖了“超大型枢纽、全自动运行、沿海高湿”等各类复杂场景,成为轨道交通绿色转型的“标配方案”。
“地铁是城市低碳交通的核心载体,而空调节能是地铁降碳的关键一环。”海尔智慧楼宇轨道交通行业总经理栾传方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磁悬浮+AI”技术融合,推动地铁空调从“节能”向“零碳”迈进,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更多绿色智慧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