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革命:视觉大模型与数字孪生重塑镇江港十公里“钢铁动脉”
镇江港联合海康威视,为10公里皮带机部署视觉大模型与数字孪生技术,实现24小时无人智能巡检,年省超30万,推动港口运营从“人工巡查”向“AI预警”的历史性转变
在长江三角洲的综合性对外开放港口镇江港,46条总长约10公里的皮带机构成了矿石装卸与转运的繁忙网络,宛如港口的"钢铁动脉",支撑着其超亿吨的年吞吐量。以往,这条"动脉"的巡检工作依赖人工,不仅劳动强度大、安全风险高,且效率有限,隐患发现往往滞后。
如今,镇江金港港务有限公司与海康威视合作,通过视觉大模型和物联感知技术,实现了皮带机的智能巡检,大幅提升了效率,降低了安全风险,推动港口管理向智能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套系统不仅能5秒内识别皮带跑偏和落料堆积,每年预计节省清理成本30余万元,更通过数字孪生和语言大模型技术,构建了一个高度逼真的虚拟港口,实现了"一句话"便捷管理。
01 视觉大模型破解巡检难题
皮带机日常巡检工作面临诸多挑战。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巡检需凑近设备仔细查看,周围空间狭窄,稍不留意就可能发生磕碰。数公里长的皮带,一趟巡检下来体力消耗巨大,很难保证每个角落检查到位,故障一旦发生,往往已影响到生产。
视觉大模型和物联感知技术的加持为巡检带来了显著改善。皮带上方的自清洁相机能在粉尘环境中清晰观察皮带运行。通过集成跑偏检测大模型算法的AI超脑,能有效分析皮带跑偏状态及皮带两侧到滚筒边缘的状态,发现偏移及时预警,可有效避免因皮带机跑偏造成的设备损伤。
在落料堆积检测方面,当落料堆积到一定程度,落料堆积检测大模型算法会识别并推送预警,便于及时安排清理,防止落料堆积影响皮带机正常运转。视觉大模型的应用提高了目标检出率,降低了误报率,显著提升了智能识别效果。
02 多维度感知协同守护安全
除视觉大模型外,海康威视的声振温、听诊光纤、雷达等感知技术也从多个维度协同守护皮带机运行安全。
声振温系统实时采集皮带设备声音、振动和温度数据,经算法仓分析处理,精准判断故障类型和位置并反馈到智能平台,实现远程运维和预测性维护。听诊光纤能监测托辊声音,异常时自动报警并定位,相当于有24小时的听诊专家在现场,确保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这些技术共同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智能监测系统。镇江金港港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工会主席严诗涵表示:"通过与海康威视的合作,我们实现了所有皮带机运行数据的全面性、及时性以及可追溯性。"
03 数字孪生构建虚拟港口
在镇江港的中央控制中心,海康威视打造的智慧港口平台实现了完整、动态的数字孪生港口。站在屏幕前,可纵观港口全局,总览码头、堆场、皮带的繁忙动态;也可将视角聚焦到皮带托辊转动。
平台能实现如此精密的呈现效果,背后是海康威视三维场景技术。该技术就像"数据大管家",把来自不同源头的数据整合在一起,融入港口现有业务流程中。它还细致复刻了港口的各类物理要素,从宏大的码头建筑到堆满货物的堆场,再到穿梭的皮带,构建出高度逼真的虚拟港口,为高效管理和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皮带上各处分布着物联感知设备,一旦出现异常触发报警,屏幕上会立即清晰显示报警位置,方便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反应和处置。
04 语言大模型实现智能交互
平台接入了DeepSeek,凭借语言大模型自然语言理解与处理能力,通过文字指令交互,一句话即可完成复杂操作,成为管理的"智能助手"。
例如,在皮带线启动前,可输入"我要启动2A、3A皮带线,开始运行前自检",智能助手会自动执行历史未处理问题的总结、自动拉起2A、3A沿线视频并进行视频巡检。也可查询"近一个小时有出现什么需要我关注的报警吗",系统会详细展示报警类别、数量及处置状态,并在地图上标注报警点位,帮助快速定位和处理问题。
这种便捷的交互方式显著提升了港口皮带巡检与管理的效率,实现了从传统人工操作向智能交互的转变。
05 项目成效与未来展望
该项目的落地为镇江港务集团后续"智改数转"指明了方向。从现场向中控转移,由室外走向室内,提升了作业人员的工作环境,在提升现场效率的同时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
严诗涵表示:"这种新模式的落地,将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智慧动力。"据悉,这套智能系统预计每年可节省因跑偏造成的清理成本30余万元,大幅降低了维护成本和安全风险。
随着视觉大模型、数字孪生和语言大模型技术在港口的成功应用,镇江港为全国港口行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化转型范例,标志着港口运营管理正式进入智能化新时代。
这种智能化转型不仅提高了运营效率,也为港口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