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交通

首项城轨车辆360°图像检测算法评价标准立项,推动智能运维规范化

作者:小小 更新时间:2025-10-27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规模持续扩大,车辆维护需求激增,首部专门针对360°图像检测算法的评价标准正式启动编制,为智能运维建立统一标尺。近日,团体标准提案《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外观360°图像检测算法评价方法》已正式通过立项审查,标志着我国城轨交通智能运维领域即将迎来首部算法评价标准。该标准由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牵头,将建立统一的算法评价体系,推动行业从,首项城轨车辆360°图像检测算法评价标准立项,推动智能运维规范化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规模持续扩大,车辆维护需求激增,首部专门针对360°图像检测算法的评价标准正式启动编制,为智能运维建立统一标尺。

近日,团体标准提案《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外观360°图像检测算法评价方法》已正式通过立项审查,标志着我国城轨交通智能运维领域即将迎来首部算法评价标准。该标准由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牵头,将建立统一的算法评价体系,推动行业从“人检”向“机检”的规范化转型。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持续扩大,大量车辆进入维护周期,传统人工检测在效率、准确率和覆盖全面度上均面临严峻挑战。该标准的制定将填补当前城轨车辆外观360°图像检测算法评价体系空白,为城轨智能运维提供重要技术保障。

01 行业痛点:传统检测模式难以满足现代城轨运维需求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日益密集,运营压力持续增大。以北京地铁2号线为例,工作日日均客运量高达70万人次,每日开行计划400余列,传统人工检修模式已难以满足高效运维需求。

目前,每组地铁列车有上千个检测点位,主要依靠人工方式进行检修作业。特别是部分关键部件存在检修难度大等问题,作业效率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传统检修模式需要18人次全天完成30多组上线列车检修,单组列车检修时间约40分钟,累计需要20多个工时。

人工检测还存在覆盖范围有限的问题。车辆顶部、空调机组等不易检查的点位,往往难以进行全面检测,同时检修人员高空作业也存在一定风险。随着车辆维护周期集中到来,行业急需更高效、精准的检测手段。

02 技术背景:360°图像检测技术已在多地成功应用

360°图像检测技术作为解决方案,已在北京等地投入试运行。该系统通过轨旁采集单元,在列车回库时采集车顶、车侧、车下全景图像,能自动识别螺栓缺失、部件异常形变、位移或裂纹等缺陷。

该技术能实现毫米级识别精度,可自动识别直径5毫米及以上的螺栓缺失、5毫米及以上的部件异常形变,以及面积达50毫米×50毫米及以上的油污面等问题。相比人工检测,其效率和精度大幅提升。

在实际应用中,新系统单组检测时长仅需5分钟左右,而传统人工检测需要40分钟。员工通过手持终端即可查看列车状况,以“接单”形式快速应对故障点位,显著提高了检修效率。

技术核心在于采用图像处理技术、智能识别算法,实现对列车日常检修中外观可视关键部件松动、脱落、破损、变形、缺失、异物等异常情况的自动识别与报警。

03 标准内容:构建全方位算法评价框架

该标准规定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外观360°图像检测算法的评价方法,涵盖评价指标与计算方法、数据集质量要求、评价方法及等级判定规则四大技术内容。

评价指标体系包含性能指标、鲁棒性指标和效率指标三类核心指标。性能指标关注检测准确率,鲁棒性指标衡量算法稳定性,效率指标则评估算法资源消耗和执行速度。

针对数据集质量,标准提出了图像分辨率、测试数据集样本数量要求和增广测试数据集生成要求等具体规定,确保评价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靠性。

标准还建立了算法等级判定规则,根据性能指标阈值和鲁棒性指标阈值对算法进行等级划分,为用户选择合适算法提供明确依据。

04 应用范围:覆盖算法全生命周期评价

本标准适用于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外观360°图像检测算法的全生命周期评价工作,包括该类算法在研发、测试验证及工程应用阶段的评价活动。

具体而言,标准适用于对结构完整性、安装状态及病害缺陷的360°图像检测算法进行评价。这意味着算法需要能够检测车辆各部位的完整性、正确安装状态以及各类损伤和缺陷。

通过建立统一评价标准,不同厂商开发的算法可以在同等条件下进行对比评估,促进技术交流与进步,避免行业因标准不一面导致的重复投入和资源浪费。

05 制定意义:推动行业从“人检”向“机检”规范化转型

该标准的制定将实现城轨车辆检测算法评价的规范化与标准化,通过对评价指标与计算方法、数据集质量要求、等级判定规则的系统规范,推动智能检测算法标准化应用。

标准实施后将强化城轨车辆运维安全及运营效率保障,支持城轨智能运维技术创新与高效落地。算法评价的标准化有助于提升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为运营单位选择合格算法提供技术依据。

随着算法评价标准的完善,行业将加速从传统人工检测向智能化检测转型。目前,北京地铁2号线已通过360度车辆智能全景检测系统实现自动检测,未来这一模式有望在全国推广。

标准的制定还将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检测算法性能不断提升,为城轨交通的安全运营提供更加可靠的技术保障。

更多行业动态值得关注:北京地铁2号线应用的360度车辆智能全景检测系统已显示出显著效益,未来项目组将结合运行数据不断优化算法逻辑。同时,行业正探索建立图像、温度、声音的综合感知系统,全面提升车辆检查智能化水平。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外观360°图像检测算法评价方法》的制定和完善,我国城轨交通智能运维将进入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为公众出行安全提供更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