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南智能家居市场主力用户画像颠覆认知:25-40岁家庭决策者成核心,Z世代并非主流
谈及智能家居,多数人会默认“Z世代是主力”——毕竟这一群体对新技术敏感、爱尝鲜。但越南用户量最大的智能家居平台Hunonic的最新数据,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图景:其超60万用户中,**25-40岁群体占比超70%**,其中30-35岁年龄段更是“核心中的核心”。这些既非“科技极客”、也非“年轻尝鲜者”的家庭决策者,正用“实用需求”定义越南智能家居市场的走向。
## 一、认知颠覆:主力用户不是“科技达人”,而是“家庭管理者”
Hunonic的用户分析彻底打破了“智能家居=年轻人玩具”的刻板印象:超过80%的用户并非“为了技术而技术”的狂热爱好者,而是年过25岁、财务稳定的“家庭管理者”——他们或已购房、或已成家有娃,日常被工作、育儿、家务填满,对智能家居的核心诉求只有一个:**“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增加操作麻烦”**。
30-35岁群体的需求尤为典型。这一年龄段的用户大多拥有自己的公寓或房子,每天要平衡“上班+接孩子+处理家务”的多重任务:早上出门前要检查门窗是否关好、空调是否关闭;下班路上想提前开启家里的空调,让孩子回家能立刻享受舒适温度;晚上哄睡孩子后,不想起身去关灯或拉窗帘……
“我买智能开关不是因为‘酷’,而是每天哄睡孩子后,能躺着用手机关灯,不用再吵醒他。”一位32岁的越南母亲在Hunonic用户调研中说。这种“省时、省心、减少重复劳动”的需求,远超过对“技术参数”的关注——他们不会纠结“用的是Zigbee还是Thread协议”,只关心“能不能一键操作”“是否稳定不故障”。
## 二、25-45岁:为什么是越南智能家居的“黄金用户”?
Hunonic的研究指出,25-45岁群体能成为市场“黄金用户”,并非偶然,而是其年龄与生活阶段决定的“三重优势”,完美契合智能家居的消费逻辑:
### 1. 家庭消费的“绝对决策者”
与仍和父母同住、无独立消费权的Z世代(20岁以下)不同,25-45岁群体是家庭财务与采购的“拍板人”——他们决定是否购买智能家居、买哪些品类、投入多少预算。数据显示,这一群体中,85%的人会独立决定家庭家电与家居产品的采购,其中40%的人会将“智能家居功能”作为核心考量因素(如买房后装修,会优先选择带智能控制的灯具、门锁)。
### 2. 技术接受度与实用性需求的“平衡点”
他们不排斥高科技,但也不追求“复杂功能”:能接受“手机APP控制”“语音指令”等基础操作,但拒绝“需要手动设置复杂场景”“频繁调试设备”的产品。例如,他们喜欢“一键开启回家模式”(自动开灯、开空调、拉窗帘),但反感“需要手动设置10个步骤才能触发场景”的操作;他们愿意为“智能门锁(不用带钥匙,不怕忘带)”买单,但不会为“能连接10个APP的智能音箱”付费(觉得“用不上,反而占地方”)。
这种“实用导向”让他们成为最稳定的消费者——不会因“新功能发布”盲目换新,一旦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会长期使用并逐步扩展生态(比如先买智能开关,用得顺手后再添智能窗帘、智能传感器)。
### 3. 消费能力与长期需求的“匹配度”
25-45岁群体正处于收入上升期,同时面临“居住升级”的需求:
- **购房需求爆发**:越南房地产数据显示,25-45岁是首次购房的主力,其中50-135万人民币(20-50亿越南盾)价位的公寓最受欢迎,这些新房大多预留了智能家居安装条件,推动用户主动购买智能设备;
- **家庭场景扩展**:从“二人世界”到“有娃家庭”,再到“照顾年迈父母”,不同阶段的需求会推动他们扩展智能家居品类——有娃后买“智能摄像头(远程看孩子)”,父母同住后加“智能传感器(监测老人在家活动)”;
- **长期使用意愿**:他们购买的智能家居不是“短期尝鲜品”,而是“长期家庭资产”——一套智能门锁能用5年以上,一组智能灯具会伴随整个居住周期,这种“长期使用”的属性,让他们更愿意为“稳定、耐用”的产品付费。
## 三、被忽视的群体:20岁以下与55岁以上,暗藏市场机遇
Hunonic的数据也暴露了越南智能家居市场的“空白地带”:20岁以下和55岁以上群体的用户占比不足5%,并非“不需要”,而是“产品没适配”。
### 1. 20岁以下:无决策权,但有“潜在需求”
20岁以下群体大多是学生,没有独立住房和消费权,但其对智能家居的接受度极高——他们熟悉手机操作,能快速上手智能设备,甚至会主动向父母“安利”。例如,有18岁的学生希望家里装智能摄像头,方便远程和宠物互动;有19岁的年轻人想让父母买智能音箱,方便用语音查天气、听音乐。
这一群体的“潜力”在于:未来5-10年,他们将成为购房、组建家庭的主力,今天的“认知”会转化为明天的“消费”。品牌若能提前通过“亲子场景”(如“孩子帮父母设置智能设备”)触达,就能培养未来的核心用户。
### 2. 55岁以上:怕“复杂”,而非“不需要”
55岁以上群体对智能家居的“抵触”,本质是“操作门槛”而非“需求缺失”。他们同样需要“省心”的解决方案——比如行动不便的老人,希望不用起身就能控制灯光;担心忘关煤气的长辈,想实时收到安全提醒。但现有产品的“APP操作”“复杂设置”让他们望而却步:“看不懂图标”“不知道怎么连接网络”“怕按错键出问题”。
Hunonic的调研显示,若产品能提供“一键操作”(如实体按键而非APP)、“上门安装调试”“子女远程协助功能”,55岁以上群体的接受度会提升40%。例如,某品牌推出的“老人专用智能开关”,保留传统按键的同时支持手机远程控制,子女能帮父母设置场景,该产品在越南老年用户中的复购率达35%。
## 四、品牌破局点:别追“Z世代潮流”,先懂“30岁群体的语言”
面对越南智能家居市场的用户特征,品牌的核心策略不应是“讨好年轻人”,而是“适配25-40岁家庭管理者的需求”——从产品设计到服务,都要“说他们的语言”:
### 1. 界面与操作:“简洁”比“强大”更重要
拒绝“复杂菜单”和“专业术语”,APP界面要像“微信操作”一样简单:首页直接显示“常用设备”(灯光、空调、门锁),点击即可控制;场景模式用“回家”“离家”“睡眠”等生活化命名,而非“场景1”“场景2”。例如,Hunonic平台的智能控制界面,将“关闭所有设备”设置为首页一键按钮,深受30岁用户欢迎。
### 2. 服务:“一站式解决”比“让用户自己折腾”更重要
25-40岁群体没时间“研究安装教程”,品牌需要提供“上门勘测+安装+调试”的一站式服务。例如,某智能门锁品牌在越南推出“购房装修套餐”:用户买房后,品牌上门测量门尺寸、安装门锁、教用户操作,全程不用用户动手,该套餐的销量占比达60%。
### 3. 场景:贴合“上班-接娃-休息”的作息节奏
产品功能要围绕他们的日常作息设计:早上7点推送“离家提醒”(检查门窗、空调),下午5点自动开启“回家模式”(提前开空调、亮玄关灯),晚上9点触发“睡眠模式”(关主灯、拉窗帘、开夜灯)。这种“无需手动设置”的“主动适配”,比“让用户自己创建场景”更受欢迎。
### 4. 共享:满足“家庭多人使用”需求
一个家庭不止一个用户,产品要支持“多人共享控制”——比如夫妻双方都能控制设备,父母可以查看孩子在家的情况。Hunonic平台的数据显示,支持“家庭成员共享”的智能设备,用户留存率比“单账户控制”的产品高25%。
## 五、结语:越南智能家居市场,“实用主义”胜“潮流主义”
从Hunonic的用户分析来看,越南智能家居市场已告别“靠新鲜感吸引用户”的初期阶段,进入“靠实用价值留住用户”的成熟期。25-40岁的家庭管理者不是“科技追随者”,而是“需求决策者”——他们用“是否解决我的麻烦”来投票,决定哪些产品能存活,哪些品牌能占据市场。
对品牌而言,与其在“Z世代营销”上花精力,不如先静下心来思考:“我的产品能帮30岁的越南妈妈省多少时间?能让35岁的越南爸爸少操多少心?”当产品真正融入“家庭管理者”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的“虚拟管家”而非“额外负担”时,才能在越南智能家居市场站稳脚跟。
毕竟,对大多数人来说,智能家居的终极意义不是“炫技”,而是“让生活更轻松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