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人工智能

当 AI 叩击人文之门:陈平原与严锋对话 AI 时代的文学教育

作者:小小 更新时间:2025-09-01
摘要:2025年8月17日,上海图书馆东馆的报告厅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与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的对谈,像一场跨越人文与科技的思想碰撞。当AI技术以DeepSeek等大模型为代表持续突破,当ChatGPT能模仿学者文风生成文本,当 AI 叩击人文之门:陈平原与严锋对话 AI 时代的文学教育

 

2025 年 8 月 17 日,上海图书馆东馆的报告厅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与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的对谈,像一场跨越人文与科技的思想碰撞。当 AI 技术以 DeepSeek 等大模型为代表持续突破,当 ChatGPT 能模仿学者文风生成文本,人文学 —— 这门以阅读、思考、写作为核心的学科,正站在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面前。两位学者以各自的学术积淀为锚点,从书籍编纂谈到教育实践,从技术冲击论及人文价值,为 AI 时代的文学教育勾勒出一幅充满张力的图景。

一、《AI 时代的文学教育》:一本没有 "标准答案" 的对话录

陈平原教授的演讲,从他主编的《AI 时代的文学教育》一书展开。这本收录 37 篇文章的集子,诞生于一次 "全民对 AI 的真切感知"——2025 年春节 DeepSeek 横空出世后,原本属于专业领域的讨论突然变成街头巷尾的话题。"我发了 45 封约稿函,收回 33 篇,有 12 位学者中途搁置,不是不认真,而是越想越复杂。" 陈平原笑言,这种犹豫恰恰说明话题的重量。

书中没有预设的 "中心思想",而是包容了从悲观到乐观的多元立场:有人担忧 AI 会消解人文独创性,有人认为技术将倒逼人文回归本质;有人聚焦课堂上 "如何判断作业是否 AI 生成" 的实操难题,有人则畅想人类与 AI 的协同进化。陈平原坚持 "除事实错误外一律不改",甚至保留与自己立场相悖的观点。"现在谈 AI 与人文,谁都是盲人摸象。重要的不是结论,而是敢于直面的态度。"

这种 "不预设答案" 的编纂思路,恰是应对 AI 冲击的人文智慧。书中文章按 "人类命运 — 诗文写作 — 人文教育 — 课堂教学" 四辑排列,形成从宏大到具体的思考梯度。第四辑中,青年教师们记录的课堂困境尤为扎心:有学生用 AI 模仿老师文风提交作业,有编辑对着稿件反复纠结 "这究竟是人写的还是机器生成的"。这些细节印证着陈平原的判断:"AI 对人文的冲击,早已不是遥远的理论问题,而是每天要面对的现实。"

二、与 AI 共舞:人文学者的坚守与突围

"我 25 年前写《数码时代的人文研究》时,还觉得技术对人文的影响是缓慢的。直到今年春节看到 DeepSeek,才真正感到 ' 心惊胆战 '。" 陈平原的学术轨迹,恰似一部人文学者与技术对话的缩影。从 2025 年元旦在《光明日报》呼吁 "人文学科做好准备",到半年内五篇文章、五场演讲,他的思考逐渐清晰:人文学者与 AI 的相处,不是对抗,而是 "共舞"。

这场 "共舞" 有四个核心坐标:

振荡期的从容:未来十年将是观点分歧的 "振荡期",如同百年前索引技术引入时的争议,最终社会会找到平衡点。"1925 年有人骂索引让学者不读书,五年后大家都习惯了;21 世纪初我们纠结数码技术,十年后也坦然接受了。"

人文精神的底线:"共舞" 的前提是 "坚守人文精神,保有人类尊严"。AI 能生成 80 分的文本,却无法拥有 "阅读经典的幽微洞察、理解苦难的人性温度"。

多元选择的自由:不必要求所有人文学者都拥抱 AI。"可以积极 ' 预流 ',也可以目不斜视走自己的路。人文的价值从不是 ' 替代 ',而是 ' 独特 '。"

跨界合作的可能:语言学、逻辑学已成为 AI 的理论支柱,人文与科技并非绝缘。"人文学者的细腻情感与想象力,若能驾驭 AI 或与科学家合作,或许能打一场精彩的 ' 防守反击 '。"

这些思考背后,是对人文学本质的深刻认知。在陈平原看来,AI 最可怕的冲击不是 "生成文本",而是消解了人文学的 "慢价值"—— 十年寒窗的学术训练,在 AI"一键生成" 面前仿佛失去意义。但他同时强调:"人文教育的核心从不是 ' 写论文 ',而是 ' 修心养性 '。当 AI 能代笔 80 分的文章,我们更该回归 ' 为己之学 '—— 为充实自己而读书,为安顿心灵而思考。"

三、文科的未来:在 "卷不过 AI" 的时代寻找归途

"当学生用 AI 模仿我的文体写作业,当教授发现自己 ' 卷不过 AI',人文学的归途在哪里?" 陈平原抛出的问题,直指教育体系的深层焦虑。他以数据揭示趋势:哈佛大学主修人文学的新生比例从 30% 降至 7.1%,日本 86 所国立大学被要求缩减文科招生;但牛津大学人文学科仍占本科生 32%,显示 "人文的生命力从未被单一趋势定义"。

在他看来,AI 时代的文科教育需要三重转向:

从 "创新崇拜" 到 "传承自觉":全民追求 "论文创新" 本就是特殊时期的现象,AI 的出现恰恰戳破了这种虚妄。"未来多数人不必写论文,能对话、交流、传承文化就很好。"

从 "功利导向" 到 "为己之学":回归《论语》"古之学者为己" 的传统,读书不是为了发表、评职称,而是 "自我充实"。开放大学与老年大学的模式值得借鉴 ——"凭兴趣读书,不强调创新,反而接近教育本质"。

从 "统一标准" 到 "分类施策":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不同,文学创作与应用文写作有别,需针对性设计应对策略。"中小学别再给孩子加 'AI 课 ' 增加负担,大学则要允许学者 ' 各走各的路 '。"

这种转向的底气,源于人文学的独特属性:"理工科解决外在问题,可迅速推广;人文学面对个体心灵,永远需要独特体验。" 陈平原甚至乐观预测:"2040 年后,中国大学文科招生可能反增 —— 当 AI 解决了多数功利性需求,人们会更渴望人文带来的精神滋养。"

四、AI 写不出的东西:严锋眼中的人文不可替代性

严锋教授的补充,为这场对话增添了更多文学质感。他从一个有趣的案例切入:2013 年《布谷鸟的呼唤》出版时,没人知道作者 "加尔布雷斯" 就是 J.K. 罗琳,直到牛津学生用早期 AI 技术通过句式分析揭穿真相。"技术既能冲击文学,也能成为理解文学的新工具。"

他更关注 "AI 写不出什么"。让 AI 续写《红楼梦》,早期版本会出现 "贾宝玉娶王熙凤" 的荒诞情节,迭代后虽显合理 ——"林黛玉死后,贾宝玉接受与薛宝钗结婚",却始终缺了 "人性的褶皱"。"就像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落花时节又逢君 ' 七个字,藏着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的一生,藏着贫病交加的悲凉。AI 能模仿句式,却装不下这样的生命重量。"

在严锋看来,近期文坛的 "抄袭争议",恰是 AI 写作局限的暴露 —— 机械组合数据库内容,会出现 "早上喝咖啡" 这类生硬段落。"真正的文学,哪怕最短的诗,都是整个人生的投射。AI 的 ' 幻觉 ' 或许能偶合情节,却永远无法拥有 ' 在场的生命体验 '。"

这种不可替代性,正是人文教育的核心。"AI 让我们重新看见文学的本质:不是技巧,而是生命与世界的对话。" 严锋强调,教育的意义不该是 "打败 AI",而是 "在与 AI 的对照中,更清晰地认识自己"—— 认识那些 "不完美、有遗憾,却因此真实的人性"。

结语:人文是对抗不确定性的锚

当报告厅的灯光亮起,两位学者的对话仍在延续。陈平原的 "坚守人文底线" 与严锋的 "看见不可替代",共同指向一个结论:AI 时代的文学教育,不是要与技术赛跑,而是要在狂奔的时代里,为人类保留一块 "慢思考" 的土壤。

在这里,阅读不是为了生成文本,而是为了 "自我感动";写作不是为了超越 AI,而是为了 "表达独特的生命体验";教育不是为了培养 "打败机器的人",而是为了培育 "懂得为何而活的人"。

正如陈平原所言:"当所有速成的道路都被 AI 占据,人文学者能做的,就是守护那条需要慢慢走的路 —— 那里有人类文明最珍贵的东西。" 而这条路,或许正是我们在 AI 浪潮中不迷失的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