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以 “人工智能 +” 为钥 开启工业智造新质时代
2025 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于 9 月 6 日在沈阳盛大启幕,这场以 “数启新章 智造新质” 为主题的行业盛会,不仅是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年度检阅,更是全球产业智能化变革的风向标。来自政商学研企的千余名代表齐聚沈阳工业博物馆,共同探讨工业互联网如何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前沿技术,赋能新型工业化与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战略定位:工业互联网成为制造强国的核心纽带
工信部部长李乐成在开幕式上明确指出,工业互联网是连接制造强国与网络强国的关键纽带,其规模化应用将推动实体经济全要素重构。这一论断在辽宁的实践中得到充分印证 —— 作为 “共和国工业长子”,辽宁将工业互联网纳入 22 个重点产业集群,通过鞍钢 “黑灯工厂”、沈鼓集团智慧大屏等标杆项目,实现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跃升。数据显示,辽宁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达 50.8%,建成 469 个省级数字化车间,8 家企业获评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这种 “技术 + 场景” 的深度耦合,正让老工业基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大会释放的政策信号尤为清晰:工信部将坚持开放共享原则,推动工业互联网与 5G、AI、区块链等技术的系统集成。这与《“5G + 工业互联网”512 工程升级版实施方案》形成政策呼应,目标到 2027 年建设 1 万个 5G 工厂,覆盖 41 个工业大类。辽宁的行动更为具体 —— 省长王新伟提出 “用好人工智能这个关键变量”,通过工业智能体、低空经济等新赛道,构建 “数字辽宁智造强省” 的产业生态。
二、技术突破:AI 与工业互联网的深度协同
本届大会的核心亮点,在于展示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融合的突破性进展。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所长田洪川指出,两者的结合已涌现超百种应用模式,形成 “大模型 + 小模型” 的双轮驱动体系:
大模型综合智能探索:百度文心大模型 4.5 在钢铁行业实现 “AI 炼钢”,通过机器学习炼钢工人的经验数据,精准控制转炉加料量,将钢铁料消耗降低 8%,生产效率提升 15%。这种技术突破正在向汽车、化工等领域扩散。
小模型场景化应用:中国电信推出的 “星辰纺织智能体”,通过 AI 算法实现针织生产的 “边织边检”,秒级识别瑕疵并自动修正,生产效率提升 20%。此类专用智能体已在 3C 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规模化应用。
技术融合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提升,更是范式变革。在沈阳海尔冰箱工厂,工业互联网平台与大模型协同实现 “用户定制 - 智能排产 - 柔性生产” 全链条闭环,用户可通过手机 APP 实时查看冰箱生产进度,订单响应速度提升 50%。这种 “数据驱动制造” 的模式,正在重构全球制造业的竞争格局。
三、场景落地:从实验室到产业一线的价值跃迁
大会展区成为工业互联网落地场景的 “超级秀场”。中国联通展示的 “元景” 装备制造行业应用,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生产线的全流程仿真优化,使某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装配效率提升 30%;国网辽宁电力的电碳表实时跳动碳排放数据,为钢铁、石化等行业提供精准碳足迹追踪方案,助力 “双碳” 目标实现。更令人瞩目的是新松 “松羿” 机器人,其搭载的 AI 视觉系统可识别 0.01 毫米级的零部件缺陷,在重庆聚源通达工厂的实践中,将工序不良率从 5‰降至 1‰。
这些场景背后,是工业互联网平台与 AI 技术的深度协同。例如,浪潮云洲为江西黑猫集团搭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整合供应链上下游数据,使订单交付周期缩短 25%,库存周转率提升 18%。这种 “平台 + 生态” 的模式,正在催生新的产业协同范式 —— 全国装备制造业数字供应链平台已促成辽宁数百家企业 “联姻”,设计周期缩短 30%,获客成本降低 40%。
四、全球视野:从技术输出到生态共建
大会的国际合作维度尤为引人关注。中柬专题论坛发布的 “柬埔寨产业大脑” 平台,由中国移动辽宁公司提供核心技术支撑,整合柬埔寨产业数据与政策资源,为中资企业投资提供数据赋能。同步签署的 “柬埔寨兆云科技经济特区智慧园区” 合作协议,将复制辽宁智慧园区经验,打造智能化产业集群。这种 “技术出海 + 生态输出” 的模式,标志着中国工业互联网从跟跑到引领的转变。
在 “人工智能 + 工业场景融合发展论坛” 上,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峻屹提出的 “城市免疫学” 理论,为工业系统风险防控提供全新方法论;清华大学教授汤珂则聚焦可信数据空间建设,通过隐私计算技术实现 “数据可用不可见”,破解工业数据流通难题。这些跨界思想碰撞,推动工业互联网从单一技术应用向系统性生态构建演进。
五、未来图景:工业智能体与智联网的协同进化
大会释放的未来信号聚焦于两大方向:一是工业智能体的规模化应用,二是智联网(IoA)的生态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明确提出 “培育一批工业智能体”,通过自主决策、工具调用、多智能体协作等能力,实现生产全流程的无人化与自优化。在美的荆州工厂,14 个智能体组成的 “工厂大脑” 已实现排产效率提升 90%,设备综合效率(OEE)提高 18 个百分点。
智联网的探索更具前瞻性。百度昆仑芯三代万卡集群通过超大规模并行计算,将千亿参数模型训练周期缩短 40%,为多智能体协同提供算力基座;中国联通研究院研发的分布式智能体通信协议,可实现毫秒级响应延迟,支撑跨域设备的实时协同。这种技术突破正在催生新的产业形态 —— 沈阳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已开通 50 公里测试道路,通过车路协同系统实现自动驾驶与城市交通的动态适配。
六、挑战与应对: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
尽管前景广阔,工业互联网的深化应用仍面临多重挑战。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 AI 应用普及率不足 11%,远低于欧美国家。大会对此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
数据要素激活:通过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建立 “企业 - 行业 - 跨行业” 三级数据共享模式,如汽车主机厂与零部件供应商的数据协同。
技术普惠机制:百度文心大模型 4.5 开源 10 款模型,API 调用成本仅为国际竞品的 1%,降低中小企业应用门槛。
安全治理体系:新成立的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联盟”,将推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数据安全标准制定与风险防控。
2025 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进入 “深水区”。从沈阳的 “黑灯工厂” 到柬埔寨的智慧园区,从工业智能体的自主决策到智联网的跨域协同,这场变革不仅关乎技术升级,更是生产方式、产业形态与全球竞争格局的重构。正如李乐成部长所言:“工业互联网的价值,在于让每个工厂都能成为智能节点,让每个产业都能形成智慧生态。” 随着《关于深入实施 “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等政策落地,中国正以工业互联网为引擎,驱动全球产业智能化变革的新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