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开启智能制造新纪元
在 2025 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现场,一台身高 1.7 米的人形机器人正行云流水地演示太极拳,其精准的动作控制与动态平衡能力令观众惊叹。与此同时,沈阳举办的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上,优必选 Walker S2 机器人在极氪 5G 智慧工厂完成全球首例多机协同实训,数十台机器人在总装车间、质检区等复杂场景实现协同分拣与精密装配。这些场景标志着中国机器人产业正从 “机械臂时代” 迈向 “智能伙伴时代”,一个万亿级新赛道正加速成型。
一、技术跃迁:从机械模仿到群体智能的范式革命
在美的荆州洗衣机工厂,自研人形机器人 “美罗” 展现了突破性能力:其七自由度仿生臂采用超轻构型,在保持 60% 负重比的同时降低能耗;腕部六维力控传感器可实时调节抓握力度,实现 9 公斤洗衣机后桶的稳定搬运。这种技术突破背后,是中国企业在核心零部件领域的持续攻关 —— 国产六维力矩传感器精度已达 0.1 牛米,无框力矩电机转矩密度较三年前提升 40%,正在打破国外垄断。
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群体智能技术的突破。优必选创新提出的 “群脑网络”(BrainNet)架构,通过端云协同的推理型节点与技能型节点,构建起分布式超级大脑与智能小脑。其多模态推理大模型基于 DeepSeek-R1 技术,在极氪工厂积累的亿级工业数据集训练下,已能实现复杂产线任务的高效拆解与协同调度。这种技术突破使多台机器人在无人工干预下完成车门装配等精密操作,效率较传统产线提升 30%。
二、场景拓展:从工厂车间到生活场景的全域渗透
工业场景正成为人形机器人的主战场。在重庆精金机器人的展台上,一台太极机器人通过动态平衡算法精准复刻二十四式太极拳,其核心技术已应用于展厅讲解与前台接待,半年内销售超百台。而在美的荆州工厂,“美罗” 机器人与品质智能体、TPM 智能体深度协同,实现注塑件质检、设备巡检等任务的全流程自动化,平均提效 80% 以上。
生活服务领域同样涌现创新应用。上海归墟机器人的心理健康服务机器人,通过多模态感知技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情感支持,已在全国部署近万台套。在宇树科技展台,两台格斗机器人展示了动态平衡算法的突破,即使意外摔倒也能迅速起身,这种技术未来将应用于安防巡逻与灾害救援。
三、产业生态:政策赋能与技术攻坚的双向驱动
政策层面,中国正构建全方位支持体系。北京提出未来三年培育 50 家核心企业、实现 100 项规模化应用;上海计划到 2027 年具身智能产业规模突破 500 亿元;深圳则聚焦 AI 芯片与融合技术攻关。这些政策与工信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形成合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技术攻坚方面,中国已形成独特优势。优必选的多模态推理大模型通过迁移学习降低数据采集成本,美的通过工人操作影像转化为动作样本加速训练效率。在核心零部件领域,国产滚柱丝杠寿命突破 2000 小时,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碳纤维关节组件使机器人自重降低 30%,负载能力提升至 15 公斤。
四、挑战与未来: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跃迁的必经之路
尽管取得显著进展,中国仍面临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整机成本高企等挑战。目前国产无框力矩电机在转矩密度上较美国产品低 15%,滚柱丝杠国产化率不足 30%,导致整机成本普遍超过 50 万元。针对这些问题,企业正探索创新路径:优必选通过虚拟仿真与物理实验结合,将数据采集效率提升 5 倍;美的采用轻量化设计与高能量密度电池,使 “美罗” 续航时间延长至 8 小时。
展望未来,人形机器人将重构产业格局。中国电子学会预测,到 2045 年国内在用人形机器人将超 1 亿台,形成 10 万亿元级市场。当优必选的群脑网络实现跨工厂协同,当美的的 “美罗” 机器人在家庭场景中协助老人服药,我们将见证一个 “机器人即伙伴” 的新时代。正如中国科学院兰大鹏所言:“未来的工业场景中,机器人不再是工具,而是能陪伴、能决策的智能伙伴,这将彻底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这场由人形机器人驱动的产业革命,不仅是技术的竞争,更是生态的博弈。从重庆的太极机器人到沈阳的协同工厂,从深圳的群脑网络到上海的心理服务机器人,中国正以 “场景驱动创新、生态赋能发展” 的路径,在全球人形机器人赛道上跑出加速度。当技术突破与政策红利共振,当产业生态与市场需求共生,一个万亿级新蓝海正加速浮现,为全球智能制造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