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创智学院:AI顶尖人才的“破界”摇篮——从师资到学生,解码这所年轻学院的创新基因
2025年9月13日,位于徐汇区北杨人工智能小镇的上海创智学院,迎来了成立一周年的关键节点——首届TechFest“创智未来大会”之“创智开放日暨人才培养论坛”在此启幕。道路两侧崭新的商务楼拔地而起,大楼玻璃幕墙上“上海创智学院欢迎新同学”的红色标语格外醒目,一如这所学院的定位:年轻、前沿,且充满AI时代的新生气息。
自2024年9月成立以来,上海创智学院便以“锚定国家战略、引领科技前沿、创造普惠价值”为核心,探索人工智能顶尖人才培养的全新路径。它不只是一所传统意义上的院校,更像是一个“跨域创新生态”——链接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打破学科与场景边界,让师生在“真问题”中突破技术瓶颈,践行“科技报国、强国有我”的初心。
## 一、师资:36岁平均年龄的“跨域天团”,深耕AI前沿
走进创智学院401大教室的会场外,刚满30岁的全时导师万成城正忙着调试课题展示PPT。这位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青年学者,如今一半时间在华师大授课,一半时间在创智学院指导硕博士——不同于传统高校的“课堂教学”,她在这里的核心工作是“陪学生啃硬骨头”,聚焦AI与系统软件交叉领域的前沿攻关。
这正是创智学院师资体系的缩影:以“核心师资+产业协同+动态兼职”为架构,链接31所参建高校、科研机构及头部AI企业,组建起一支“年轻且多元”的导师队伍——81位全职全时导师、130余位兼职导师、120余位产业导师,平均年龄仅36岁。他们中既有像万成城这样深耕学术的青年学者,也有来自企业的技术高管,甚至还有独角兽公司的创始人,共同构成“产学研无缝衔接”的指导矩阵。
万成城的研究课题《智能软件系统的集成技术》,正是AI落地的“关键痛点”攻关:AI算法依赖数据驱动,传统软件依赖逻辑驱动,两者兼容性不足常导致故障。她团队的解决方案是“加一个中间缓冲层”——如同在管道接口处装密封垫片,实时修复故障,让手机智能助手、智能家居能通过人类语言直接控制,真正降低AI产品的使用门槛。“我们不做‘纸上谈兵’的研究,每一个课题都要瞄准产业里的真问题。”万成城说。
## 二、学生:自驱力拉满的“破界探索者”,定制化成长
在当天的学生自主课题展示环节,2024级博士生林志航第一个走上讲台,分享他与团队的《持续高效进化的智能体》项目——尽管课题刚启动不久,已有阶段性成果的他,选择以“开源”形式开放研究,邀请更多跨领域同学加入。
这位来自厦门大学的博士生,一年前通过严格筛选成为创智学院首批学生,如今提起这里的培养模式,仍忍不住感叹“和传统高校差别太大”:“传统高校是‘一套方案管所有学生’,但在这里,学院会根据我的研究兴趣、项目需求,定制专属培养计划——选什么课、找哪位导师、甚至联合哪些跨校同学合作,都由我自己主导。”
这种“自主探索”的氛围,正是创智学院学生的核心特质。学院采用“破界式选才”机制,以“项目制”实战为遴选标准——通过创客大赛、技术训练营等“真战场”筛选人才,至今已举办5次招生营,3300余人报名,最终录取的800余人覆盖45个专业,几乎都是“带着问题来、冲着突破去”的年轻人。
在导师万成城眼中,创智学院的学生最突出的优势是“自驱力”:“我带的6名博士生里,每个人都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比如25岁的邵语辰,不仅自己课题做得扎实,还主动帮沟通能力弱的同学梳理思路,带大家一起修改论文——以前在传统高校,学生多是‘单打独斗’,但在这里,‘协作破题’成了常态。”
更让学生受益的,是学院充足的“资源保障”与“跨域交流平台”。林志航坦言:“这里的算力、数据集资源完全不用愁,更难得的是能和来自清华、复旦、上交等高校的顶尖博士生交流,大家带着不同专业背景,一起啃‘持续进化智能体’这种难但有价值的课题,这种机会在其他地方很难得。”
## 三、培养模式:“战场式”实战+“定制化”赋能,打破传统教育边界
“我们要的不是‘分数高的学生’,而是‘敢闯无人区的探索者’。”上海创智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丁晓东在论坛上的这句话,精准概括了学院的培养理念——不搞“填鸭式教学”,而是以“战场式培养”为核心:给师生充足的资源(算力、资金、场景),让他们直面AI产业的真实痛点,在解决问题中成长。
这种模式的核心有三:
1. **选才破界**:不唯学历、不唯专业,只看“解决问题的能力”——哪怕是跨专业的学生,只要能在技术训练营中拿出有潜力的项目方案,就能获得录取机会;
2. **培养定制**:没有固定课程表,学生根据项目需求自主选课、选导师,学院仅提供“资源对接”与“方向把关”,比如林志航的“智能体进化”课题,学院帮他对接了中科院的算法专家与企业的算力支持;
3. **生态协同**:不止是“教与学”,更像“创新共同体”——31所参建单位的资源随时开放,产业导师会带学生走进企业车间,看AI如何落地智能制造;学术导师则引导学生深耕理论,避免“技术落地只重效果、不重原理”的误区。
从成立至今,上海创智学院虽仅一岁,却已勾勒出AI人才培养的“新范式”:它不追求规模,而追求“精准赋能”;不固守传统,而敢于“破界创新”。在这里,导师是“前沿战友”,学生是“探索主角”,而整个学院,则是AI时代顶尖人才的“摇篮”——它的存在,不仅是为了培养会用AI的人,更是为了培养能定义下一代AI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