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12 个 AI 大模型深度赋能特色产业 算力基座撑起 “智” 变引擎
“生产效率提升 22%,设备维护成本降低 38%,非计划停机时间减少 62%,主要设备综合效率提升至 89%……” 日前,中钢集团邢台机械轧辊有限公司软件科科长高婷婷报出的一串数据,印证了人工智能对企业发展的强劲驱动 —— 这些突破均源自该公司落地的数字孪生大模型。作为拥有 44 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年营收超 6100 亿元的工业城市,邢台正以 “人工智能 +” 行动为抓手,让 AI 大模型成为特色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
“推动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是助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新动力。” 市数据局副局长闫虎表示,自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 “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发布以来,邢台聚焦钢铁、轴承、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加速 AI 大模型的建设与应用。目前全市已布局 14 个大模型应用场景,其中 12 个实现落地,覆盖食品加工、化工、能源等重点领域,剩余 2 个正处于建设训练阶段,形成 “场景牵引、模型支撑、产业受益” 的良性循环。
在生产现场,AI 大模型的赋能成效具体而深刻。中钢邢机铸铁分厂内,23 台天车的运行轨迹通过数字孪生系统实时呈现在监控屏上,大模型通过分析运行距离、空载占比等数据,自动推荐最优调度路径,将天车转运效率提升 30%,彻底改变了过去 “凭经验调度” 的模式。临西县河北宏达隆业轴承公司的智能视觉检测模型,则将产品一致性标准差控制在 0.012 毫米,用 AI “火眼金睛” 守住质量关口。而信都区德龙钢铁打造的智能安全平台,通过设备故障预知、危险区域预警等功能,构建起全场景风险防控网,为钢铁行业安全生产提供了智能解法。
产业的 “智” 变背后,是坚实的数字底座支撑。据统计,邢台规上工业企业已实现 100% 上云,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 61.4%,位居全省第一,另有 6 项数字化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 AI 大模型落地奠定了数据基础。更关键的是算力设施的突破:太行智算中心一期已上线 4000P 算力,全部建成后可支持超 100 个 AI 大模型同时训练,并将接入国家一体化算力网络,有望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市场化 AI 算力集聚区。“强大的算力能快速孵化适配本地产业的特色模型,促进 AI 企业与工业企业深度对接。” 太行智算中心项目负责人表示。
年初,邢台已将 “加快数实深度融合” 列入《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闫虎透露,下一步将持续推动垂直大模型落地,对接优质技术资源降低企业应用门槛,引导企业从单一模型应用向智能体阶段升级。这一规划与邢台特色产业集群发展需求高度契合 —— 从清河羊绒的智能生产到宁晋线缆的在线检测,AI 技术正逐步渗透到 44 个特色产业集群的核心环节,助力 “县县有集群、个个有特色” 的产业格局向高端化、智能化跃升。
从数字孪生优化生产调度到智能视觉守护产品质量,从算力枢纽筑牢技术根基到政策体系护航转型之路,邢台正以 12 个 AI 大模型的落地实践为起点,书写 “人工智能 + 特色产业” 的升级答卷,让传统工业城市在智能时代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