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人工智能

AI时代的科研诚信守护:挑战与系统性应对策略

作者:小小 更新时间:2025-10-14
摘要:人工智能在广泛赋能科学研究的同时,也催生了"AI洗稿""数据装饰""代笔"等一系列新型科研诚信问题。2025年9月26日,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技伦理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主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科研诚信",旨在为应对这些新挑战建言献策。自ChatGPT等大型语言模型问世以来,AI已深度融入知识获取、数据分析和学术,AI时代的科研诚信守护:挑战与系统性应对策略

 

人工智能在广泛赋能科学研究的同时,也催生了"AI洗稿""数据装饰""代笔"等一系列新型科研诚信问题。2025年9月26日,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技伦理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主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科研诚信",旨在为应对这些新挑战建言献策。自ChatGPT等大型语言模型问世以来,AI已深度融入知识获取、数据分析和学术写作等领域,但同时也使学术活动的主体构成发生根本性变化,带来贡献界定模糊、研究过程不透明、结果可解释性下降等新问题。

AI加剧科研诚信风险的表现形式

以"算法参与"为特征的科研模式导致科研诚信风险呈现出新的特点。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胡海岩院士指出,当前AI检测技术的发展明显滞后于AI生成技术,传统查重与识别手段效力渐微,致使科研不端行为更具隐蔽性和复杂性。生成式AI不仅大幅降低了造假成本,而且其生成内容的结构、格式、语法都呈现出较高水准,增加了检测判断的难度。

AI的介入还模糊了责任边界。大模型生成的错误或"幻觉"内容,应被视为"诚实的错误"还是归责于使用者?大模型能否作为作者或共同作者?这些新问题亟待厘清。更值得警惕的是,"操纵AI审稿"等新伎俩已经出现,如在论文中隐藏"仅限正面评价"的指令,以欺骗AI评审系统。

AI生成内容对知识体系的潜在污染

AI生成内容可能对人类知识体系造成污染。近期案例显示,有自媒体账号发布杜撰的"科技新闻",虚构顶尖大学的研究成果。这些由AI炮制、语言通顺但事实错误百出的文章被广泛传播,误导公众并侵蚀知识的可信基石。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谭铁牛强调,AI生成的虚假或错误内容若未被有效识别而进入学术传播链条,长期危害不容小觑。

根据《自然》杂志对全球1600名研究人员的调查,68%的受访者认为生成式AI工具将使抄袭变得更容易且更难检测。一项研究显示,2024年上半年,至少10%的生物医学论文摘要使用了大语言模型,这表明AI在学术写作中的使用量正在快速增加。

构建系统性应对策略

面对这些挑战,需要采取系统性的综合措施。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梅宏建议,持续深化理论探讨与案例研究,厘清AI对科研诚信的影响机制;全面开展科技伦理教育与AI技能培训,引导科研人员负责任地使用AI工具;积极凝聚全球共识,构建适应AI时代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

在实践层面,需要建立明确的AI使用指导原则和规范。近年来,多所高校已出台相关规定,如复旦大学发布了《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天津科技大学要求对所有本科生毕业论文进行智能生成内容检测。但相对于国内超过3000所高校的巨大体量,此类高校仍属于少数,且规范多局限于本科生毕业论文,对研究生和教师的科研活动覆盖不足。

技术与管理并重的解决方案

从技术层面,应增强AI使用的透明度与可追溯性,确保所有使用AI生成的数据和结论都具备高度的透明度,详细记录模型参数、数据来源及处理步骤。同时,需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明确AI生成内容的责任归属,对滥用AI进行学术不端的行为进行严厉惩罚。

在管理层面,应建立"全覆盖"的规范体系,包括对全员的覆盖(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及所有科研人员)、对科研活动全环节的覆盖以及对全内容的覆盖(毕业论文、作业、发表成果、项目申报书等)。高校还应设立科研诚信专员岗,及时、准确地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

谭铁牛院士认为,人工智能对于科学研究而言,既是赋能创新的"阿拉丁神灯",也可能是开启风险的"潘多拉魔盒"。唯有坚持管理与技术并重、制度规范与教育文化协同、国内治理与国际合作并举的综合施策思路,才能破解人工智能时代的科研诚信难题。随着各项措施的落地,AI才能真正成为推动科研创新的有力工具,而不是破坏科学诚信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