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超越人类基线:“人工智能+”开启经济提质增效新纪元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魏凯近日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已远超人类能力基线,正以空前速度重塑经济社会面貌。在“致未来·C-Talk”公益性科技演讲大会上,魏凯强调,“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应用,更是AI与经济社会的双向深度融合,通过释放技术潜能、重塑生产力,将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AI技术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转折
我国模型水平已与美国不相上下,AI可用性显著增强。2024年全球AI产业融资金额达4829亿元,同比增长77.2%,但投资数量降至624笔,降幅达52.4%,表明行业正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折。魏凯认为,当前必须抓住大模型从技术成熟到应用落地的黄金期。基础模型能力正快速提升,在新方向上延续规模扩展,头部企业沿着规模定律不断刷新基础大模型的能力上限。随着国家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大模型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案例日益增多,特别是在“微笑曲线”两端率先发力,覆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客户服务等关键环节。
“人工智能+”催生新业态与新模式
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飞行汽车正是低空经济领域的新赛道代表。小鹏汇天产品规划高级总监高昊潼指出,飞行汽车应具备陆空两栖功能,关键是打造智能化底座。公司已研发出全球首个车载自动分合机构,实现陆行体和飞行体的自动分离与结合。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等新增长引擎正在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业内人士强调,应充分发挥我国数据资源丰富、产业场景完备的优势,形成“模型-应用-数据”的飞轮效应。
AI芯片支撑算力需求与能效挑战
实现“人工智能+”愿景离不开AI芯片的支持。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处理器芯片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纪雯表示,AI芯片是专门为加速AI应用而设计的处理器芯片。随着大模型参数规模达万亿级别,单一芯片已难以承载训练与推理需求,构建“算力互联网络”成为关键挑战。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数据中心耗电量达270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3%,能耗问题日益凸显。学术界与产业界正探索存内计算、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链跨层协同优化等低功耗路径。利用AI技术设计AI芯片也成为缩短研发周期、降低设计复杂度的新希望。
技术向善与价值对齐的伦理考量
在AI技术狂飙突进的同时,确保安全、可靠、可控是《意见》的前提。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字化未来与价值研究中心主任闫宏秀指出,关键在于探寻人与机器的价值对齐。随着AI技术发展,幻觉、欺骗性对齐、伪对齐等问题层出不穷,需要将AI价值观与人类对齐,守护技术向善。闫宏秀强调,在探索价值对齐基准生命线时,必须把握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的平衡,使AI发展符合人类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这并非否定AI发展,而是要在风险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呈现出“更强模型”涌现、“AI原生”时代到来和“深度赋能”广泛实践三大趋势。通过算法优化、模型压缩、跨领域融合等路径,AI技术将不断突破极限,为人类社会创造更加高效、智能化的未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