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人工智能

科技赋能城市治理:以人为本破解“大城市病”的新路径

作者:小小 更新时间:2025-10-14
摘要:我国城镇化进程正经历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截至2024年底,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城镇常住人口增至9.44亿人,城市数量从1978年的193个增加到2023年的694个。在这一背景下,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正成为提升城市治理精細化水平、破解“大城市病”的关键力量。然而,技术应用必须,科技赋能城市治理:以人为本破解“大城市病”的新路径

 

我国城镇化进程正经历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截至2024年底,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城镇常住人口增至9.44亿人,城市数量从1978年的193个增加到2023年的694个。在这一背景下,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正成为提升城市治理精細化水平、破解“大城市病”的关键力量。然而,技术应用必须坚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避免陷入“数字形式主义”的误区。

城镇化进程与城市治理新挑战

过去十余年间,我国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约53.1%提高到2024年的67%,城镇常住人口增加至9.44亿人。城市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也带来了交通拥堵、职住失衡、内涝积水等“大城市病”问题。随着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改造阶段,人民群众的需求也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传统粗放式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城市运行需要,亟需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治理效能。

科技赋能城市治理的创新实践

智慧城市建设已在多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智能交通系统通过实时数据分析和信号优化,有效缓解高峰时段拥堵状况;数字平台为流动摊贩自动匹配摊位,实现规范管理与便民服务的平衡;“城市大脑”通过物联网传感器精准监测电动自行车电池入户充电等安全隐患。这些创新实践表明,科技能够使城市治理更加精细高效。北京通过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中心城区常住人口下降,并借助技术手段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长三角地区则通过“上海研发+外地制造”等模式,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城市群治理协同提供示范。

技术应用中的误区与反思

然而,部分地区的科技应用存在盲目跟风现象。有的城市片面追求技术炫酷,耗资打造“AI智慧跑道”却因实用性问题沦为摆设;有的罔顾实际需求上马智算中心,最终因缺乏应用场景成为“空中楼阁”;更有甚者将AI技术作为“政绩工程”,用于装点门面而非解决实际问题。这些现象背离了技术应用的初心,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可能加剧数字鸿沟。其根源在于缺乏深入的需求调研和科学的成效评估机制,将技术手段异化为目的本身。

以人为本的科技治理路径

科技赋能城市管理必须坚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针对洪涝灾害,可通过先进传感技术实现实时监测与智能排涝;针对交通拥堵,可利用人工智能优化信号控制与路径规划;针对群众办事难题,应打通数据壁垒,推动医保结算、商事登记等政务服务“一网通办”。12345市民热线等渠道汇集的民生诉求,应为技术研发应用提供重要输入。建立全流程成效反馈机制,根据实际效果不断优化技术方案,使城市“智慧大脑”持续迭代升级。

未来展望与政策建议

随着《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等政策落地,城市发展将更加注重“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的系统性建设。未来应进一步强化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推动技术应用与制度创新深度融合。通过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共治格局,将科技赋能聚焦于提升民众福祉,让城市居民真正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与安全。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拉动万亿元规模的新增投资和千亿级消费需求,而科技赋能将确保这些投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

科技赋能城市治理的终极目标,是让城市运行更高效、居民生活更美好。唯有坚持问题导向、民生本位,才能避免技术堆砌和资源浪费,真正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转型,使科技进步成为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