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人工智能

AI种地成现实:探访北京伏羲农场的“机甲战队”与数字大脑

作者:小小 更新时间:2025-10-15
摘要:在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于家务回族乡的伏羲农场,1287亩的京科232杂交玉米地里,一支由智能拖拉机组成的“机甲战队”正静待指令。这些无人驾驶的鸿鹄系列农机,配合田间部署的智能传感器,共同构建出一幅智慧农业的现实图景。而指挥这支队伍的,正是农场“00后”负责人王孟轩和他背后的AI“数字大脑”。“机甲战队”实现千亩良田高效管理伏羲农场的核心示范区种植着京科232,AI种地成现实:探访北京伏羲农场的“机甲战队”与数字大脑

 

在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于家务回族乡的伏羲农场,1287亩的京科232杂交玉米地里,一支由智能拖拉机组成的“机甲战队”正静待指令。这些无人驾驶的鸿鹄系列农机,配合田间部署的智能传感器,共同构建出一幅智慧农业的现实图景。而指挥这支队伍的,正是农场“00后”负责人王孟轩和他背后的AI“数字大脑”。

“机甲战队”实现千亩良田高效管理

伏羲农场的核心示范区种植着京科232杂交玉米,智能农机已成为这里的“主力员工”。其中最显眼的是鸿鹄T200智能拖拉机——银灰色车身高达3米、长约5.7米,后轮直径超过1.8米,完全无需驾驶室,因为它不需要人工驾驶。这些农机可根据不同农时更换农机具,如同“火车头”带动后续作业设备。

农场还配备了多台中型和小型智能拖拉机,形成分工明确、灵活高效的农机体系。配合田间部署的植物病菌孢子捕捉仪、墒情传感器和物联网虫情采集设备,这些智能装备实时监测温湿度、风速、风向等数据,为农田装上了“鼻子”和“眼睛”。

王孟轩表示,等到9月底10月初玉米成熟时,这支“机甲战队”将24小时连续作业,大大解放人力,提高效率。如今只需几个人在办公室就能管理上千亩土地,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

“伏羲系统”构建农业数字大脑

伏羲农场真正的核心在于其背后的“数字大脑”——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自主研发的“伏羲系统”。在农场指挥中心,整面墙的大屏幕上显示着农场的卫星地图,随意点击任意地块,即可获取详细作物信息。

该系统实现了从农田感知、数据分析、智能决策到精准执行的完整闭环(OODA循环)。王孟轩举例说明:当玉米接近成熟期,系统能在几秒钟内生成专业的浇水、防虫决策方案,普通农户也能轻松理解并执行。

作业季节,工作人员只需在“精准执行”模块一键下达指令,鸿鹄拖拉机就能自动启动并下田作业,如同智能扫地机器人般自主规划路线。新能源智能农机充电仅需一个多小时,即可连续作业4到6小时。

智慧农业模式全国推广

伏羲农场作为智慧农业的示范标杆,其模式已在全国多地悄然布局。从内蒙古到安徽、河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深入田间,为传统农业注入全新活力。

这一创新模式恰逢其时。2025年9月11日至14日举办的第三十二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上,展示了7个智慧农业大模型、29款种业芯片等精准设计育种成果,体现了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大数据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机械化管理处副处长艾龙强表示,下一步将围绕“打造全国智慧农业顶级示范标杆”的目标,以科技支撑、商业合作、市场运营为路径持续优化项目。近期目标是建成全国智慧农业装备展示窗口,远期则致力于成为智慧农业科技孵化与示范高地。

今年秋收,伏羲农场将实现从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无人农机集群作业到处方播种、精准施肥与智能灌溉的全流程自动化,不再依赖传统农民经验。中国科学院专业采收团队也将现场支持,确保颗粒归仓和数据精准。

未来,伏羲农场计划建设“三库一塔”(农资库、农机库、粮库和烘干塔),并围绕智慧设施、智慧果园、智慧菜田等领域持续探索新技术与新模式,为传统农业解锁“未来式”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