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人工智能

AI+家政驶入快车道:人机协同如何重塑家庭服务新生态

作者:小小 更新时间:2025-10-30
摘要:河南濮阳的智能家政平台实现5分钟响应需求,安徽的AI系统能监测婴儿消化数据。当人工智能遇上传统家政,一场服务行业的深刻变革正在发生。从2024年到2025年,多份国家级政策文件连续出台,推动人工智能与家政服务业深度融合。《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快服务业向智能驱动型转变,而《关于促进家,AI+家政驶入快车道:人机协同如何重塑家庭服务新生态

 

河南濮阳的智能家政平台实现5分钟响应需求,安徽的AI系统能监测婴儿消化数据。当人工智能遇上传统家政,一场服务行业的深刻变革正在发生。

从2024年到2025年,多份国家级政策文件连续出台,推动人工智能与家政服务业深度融合。《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快服务业向智能驱动型转变,而《关于促进家政服务消费扩容升级若干措施的通知》则具体支持家政企业与数字技术企业跨界合作。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家政服务业营业收入已达1.23万亿元,在AI技术赋能下,这个传统行业正经历一场数字化革命。安徽的实践表明,AI技术可以将客户服务满意度从70%提升至98%以上。

01 政策技术双轮驱动,AI家政进入快车道

2023年至2025年间,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家政服务业与人工智能融合的政策文件。2023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关于支持和引导家政服务业员工制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7年员工制家政企业明显增加,到2035年员工制成为家政服务业重要发展模式。

随后,2024年6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家政服务职业化建设的意见》,提出推动数字化赋能。同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关于深化家政服务业产教融合的意见》,明确提出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家政领域的应用。

进入2025年,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4月份,商务部等9部门发布《关于促进家政服务消费扩容升级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加快家政服务业数字化发展。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则明确要求拓展服务消费新场景,培育智能服务业态。

在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下,家政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但目前家政行业数字化率仍不到10%,远低于零售、餐饮等行业超50%的水平,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02 应用场景持续拓展,AI赋能家政服务全链条

人工智能在家政服务领域的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扩展。在母婴护理领域,安徽省皖嫂家政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与复旦大学联合研发的“人工嗅觉”智能感知技术设备,可以通过检测数据判断婴儿奶瓶清洗程度,甚至通过分析婴儿排泄、排气数据来评估其消化系统情况。

在智能匹配方面,河南濮阳打造的“干城社区智享生活服务平台”依托AI算法实现服务供需快速匹配,实现“5分钟响应、15分钟到场”,服务覆盖率达92%,居民满意度高达98.6%。合肥安心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则通过AI为雇主和家政人员生成画像,实现更精准的人员推荐。

在养老服务领域,内蒙古包头市伍心孝荣智慧康养中心引入康复机器人引导老人进行肢体训练,智能搬运机器人帮助转移行动不便的老人,陪伴机器人则通过语音交互为老人提供社交陪伴。

家庭机器人也逐步普及。星海图R1 Lite机器人能按指令完成收拾床铺等任务,搭载的模型实现了从视觉感知到全身23个自由度关节的精准控制。2025年一季度,我国服务机器人产量达260.4万套,同比增长20%。

03 面临数据安全与情感缺失双重挑战

随着AI在家政领域应用的深入,数据安全风险日益凸显。AI家政设备在服务过程中会采集大量用户信息,包括语音、影像、行为习惯、健康数据甚至情绪状态,这些涉及隐私的信息存在泄露风险。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战略咨询部科研管理处处长王志伟指出,机器人在家庭服务过程中通过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采集的用户信息,如果保护不当可能导致隐私泄露。此外,如果人工智能设备在服务中造成事故,责任归属问题也缺乏评判标准。

情感交互不足是另一大挑战。AI服务过于程序化,难以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保姆型机器人目前尚难以准确识别用户情绪并提供真正的陪伴服务,而清洁型机器人也无法根据用户情绪调整服务方式。

家政服务场景的高度复杂性也制约了AI的应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韩巍表示,家政服务对象的需求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让机器视觉系统准确识别需要处理的任务并达到服务对象满意程度,需要不断训练和迭代模型。

04 破解之道:强化数据安全与创新情感反馈

针对数据安全问题,专家建议从法规制度和技术防护两个层面入手。有关部门应制定AI家政设备数据采集与使用规范,要求企业公开算法逻辑,确保所有数据的使用均获得用户知情同意,赋予用户数据访问与删除权限。

企业则应健全数据管理机制,通过数据加密存储、匿名化处理等技术防护手段防范黑客入侵。在设备出厂与服务协议中明确说明数据采集类型、存储位置与保留周期,允许用户自主配置隐私级别。

针对情感交互不足的问题,创新情感反馈系统是关键。中华女子学院科研管理处副处长陈朋建议,在现有智能家居基础上着力创新人工智能的情感感知及反馈能力,通过多模态感知技术捕捉用户语言、动作、表情等信息,精准分析用户情绪。

保姆型机器人可通过语音互动提供陪伴服务,清洁型机器人则能在用户学习或工作期间安静高效地完成任务。通过情感反馈系统优化,使家政服务既具备工作效率又拥有人文温度。

对于复杂场景的应用难题,可采用模块化开发策略。人工智能企业可先重点研发地面清洁模块、洗衣折叠模块、送药陪护模块等,而不是追求一次性实现全能保姆机器人。建立渐进式技术演进路径,从简单任务逐步发展到复杂任务执行。

05 未来展望:人机协同共创家政服务新生态

未来家政服务业将呈现人机协同的发展趋势。北京源源点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海燕认为,人工智能赋能服务业的核心是辅助,通过帮助服务人员提升效率、拓展知识边界,为客户提供更精准的服务。

合肥市家政服务协会会长张立发指出,未来的家政服务将是 “机器做脏活,人类做暖活” 的和谐共处。机器人负责日常清洁等重复性任务,而家政人员则专注于细致整理与情感陪护等需要人文关怀的工作。

人才培养模式也将随之变革。家政从业人员需要从单纯的体力劳动者向技术操作者和服务管理者转型。合肥市通过“学历+技能提升”培训模式,开展岗前培训、回炉培训400余场,累计培训3万多人次,有效提升了从业人员专业技能水平。

随着AI技术不断成熟,家政服务范围将进一步拓展,从“基础服务”向“全生命周期服务”延伸。消费者将更注重服务体验,愿意为专业人员支付溢价。政策、技术与市场的共振将重塑家政服务的价值链条,推动行业向更规范、更高效、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政策与技术的双重驱动正推动AI与家政服务加速融合。安徽与企业合作开发的“人工嗅觉”技术能监测婴儿消化数据,河南濮阳的智能平台实现5分钟响应需求——这些创新案例共同描绘出智能家政的新图景。

面对数据安全与情感交互的挑战,专家指出模块化开发与渐进式创新的路径更为可行。未来家政行业将形成“机器处理标准化任务,人类专注情感化服务”的人机协同新生态。随着人才培养体系持续优化,AI有望帮助家政行业从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技术驱动型现代服务业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