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机器人+”守护大国粮仓

随着5G、AI、数字孪生、群智感知技术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与迭代升级,粮库机器人正朝着更智能、更协同、更普惠的方向加速演进,为守护"大国粮仓"提供硬核科技支撑,显著提升粮食储备能力。
在第七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上,中储粮成都储藏研究院与芯禾机器人联合研发的粮面智能平仓系统引人注目。这款机器人能与搬运、高空作业、扦样、熏蒸、清扫、巡检机器人等组成智能方阵,重塑粮库管理模式,推动粮库从"灰头土脸"的传统作业迈向高效、精准、安全的智能化新时代。展会上,应用于粮仓管理的平仓机器人凭借其书包大小的灵巧体型,能在粮堆内自由行走,通过雷达系统实时构建三维粮面地图,实现自主避障与精准平仓,目前已在全国多个粮库开展示范应用。
以机器人替代人力已成为建设现代粮食储备体系的必然选择。传统粮库作业环境艰苦,粮食的入库、出库、扦样、平粮、翻粮、检测、防虫等环节高度依赖人工,不仅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还面临粉尘爆炸、粮堆塌陷、高处坠落等安全隐患。传统粮情监测主要依靠人工经验判断和手工记录,存在滞后性,难以及时掌握库存动态与粮情变化,易导致决策延误和粮食损失浪费。加之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与用工成本持续上升,传统作业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粮库发展需求。
当前,各类机器人已陆续进入粮库,承担起多样化任务。自动导引车和无人叉车通过激光导航实现粮食精准装卸;码垛机器人依托视觉识别技术自动完成包装堆垛;巡检机器人实时采集温湿度、虫害数据并发出智能预警;平粮机器人、熏蒸机器人、高空作业机器人和清扫机器人则分别替代了高风险人工作业。这些机器人在粮库中协同作业,使粮库面貌焕然一新。例如,中粮集团打造的"黑灯工厂"在精炼环节实现完全无人化,工作人员通过平板电脑即可掌控全流程。
机器人的推广应用正深刻重塑粮库管理模式。机器人可24小时不间断作业,大幅提高作业效率,尤其在收购旺季避免因人力不足而延误工作。这不仅彻底改变了高粉尘、高强度、高风险的作业环境,还带动了粮库数字化转型,实现粮食全流程可追溯。同时,推动劳动力结构升级,促使粮库工人从体力劳动转向技术岗位,催生机器人运维、智能调度等新兴岗位。
尽管机器人作业优势明显,但在推广中仍面临初始投入大、技术适配性不足、复合型人才短缺、数据互联与标准化不足等挑战。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多方施策:资金支持方面,政府可通过财政补贴、低息贷款等政策,重点支持中小型粮库智能化改造。技术提升方面,应通过定制化研发满足不同规模粮库需求,加强特种机器人研发以适应粮库特殊环境。人才建设方面,需深化校企合作,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强化在职培训。标准化方面,应制定统一行业标准,推进智慧粮库云平台建设,构建智能化决策支持系统。
随着技术进步与应用深化,粮库机器人将最终形成覆盖入库、存储、出库全流程的无人化作业体系,为守护"大国粮仓"提供更加坚实的科技支撑,助力粮食储备能力持续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