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人工智能

AI助力1700万视障人士:“电子导盲犬”实现“人均一犬”背后

作者:小小 更新时间:2025-10-31
摘要:当王阿姨的电子导盲犬“小路”灵活绕开障碍,精准引领她走向展台时,人工智能正在为千万残障人士开启新的生活可能。2025年9月12日至14日,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2025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暨中国国际康复博览会上,一只名为“导盲犬小路”的智能电子导盲犬成为了焦点。这款由沈阳理工大学姜月秋教授团队研发的产品,搭载激光雷达和AI大模型,不仅能自主避障,还具备智能导,AI助力1700万视障人士:“电子导盲犬”实现“人均一犬”背后

 

当王阿姨的电子导盲犬“小路”灵活绕开障碍,精准引领她走向展台时,人工智能正在为千万残障人士开启新的生活可能。

2025年9月12日至14日,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2025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暨中国国际康复博览会上,一只名为 “导盲犬小路” 的智能电子导盲犬成为了焦点。这款由沈阳理工大学姜月秋教授团队研发的产品,搭载激光雷达和AI大模型,不仅能自主避障,还具备智能导航、人脸识别和语音对话功能 。

面对中国超1700万视障人士仅有400多只传统导盲犬的供需矛盾,电子导盲犬的出现让 “人均一犬” 成为可能。本次博览会以“科技赋能,共享福祉”为主题,集中展示了AI科技在助残领域的最新应用,涵盖了视障、听障、肢残等不同需求群体 。

01 技术内核:电子导盲犬的“眼睛”与“大脑”

“导盲犬小路”的卓越性能源于其精密硬件与智能算法的深度融合。沈阳理工大学装备工程学院专任教师杨威介绍,团队在设备硬件和导航算法上下了很大功夫 。

在硬件方面,“小路”头顶搭载了全线程固态激光雷达,扫描半径达70米,能提升场景识别精细度,辅助路线规划。其前方配置的深度相机作为“大眼睛”,可进行人脸识别;而在“下巴”位置的L1激光雷达,则专门用于捕捉地面信息 。

如果将雷达和相机比作导盲犬的“眼睛”,那么本地部署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就是其“大脑”。通过算法,“小路”能够对不同障碍物进行判别,并有针对性地规划路线,每一步都受智能大脑驱动,更加灵活安全 。

这种技术组合使“小路”不仅能实现自主避障,还具备特定区域内智能导航、人脸识别、AI语音对话、场景描述等多样化功能,远超传统导盲犬的能力范围 。

02 供需矛盾:科技破解残障辅助设备短缺难题

中国盲人协会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超1700万名视障人士,而全国导盲犬数量仅有400多只,供需之间存在巨大缺口 。电子导盲犬的出现,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行方案。

类似的技术突破也体现在其他辅助设备领域。华为在福祉博览会上展示的HarmonyOS 6系统,其“小艺看世界”功能借助多模态大模型与视觉识别技术,能将摄像头捕捉到的画面转化为语音描述,成为视障用户的“第二双眼睛” 。

对于听障人士,无障碍通话功能已成为生活“标配”。荣耀终端股份有限公司ESG总监刘小军演示的最新AI通话功能,实现了端侧语音转文字,即使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也能流畅运行 。

研发无障碍产品,用户需求调研是关键。刘小军表示,基于前期调研中听障群体的反馈,他们新增了通话记录功能,用户不仅可以保存通话信息,还能获得一份AI生成的纪要,确保沟通准确无误 。

03 应用场景:从基础生活到社会参与的全方位辅助

AI助残技术正从基础生活辅助向提升社会参与能力延伸。华为的“小艺看世界”功能不仅能帮助视障用户识别药品是否过期、了解窗外风景,还能确认网约车是否到达,覆盖日常生活的多个场景 。

在沟通交流方面,华为HarmonyOS NEXT系统推出的小艺声音修复功能具有突破性意义。该功能主要针对三、四级言语障碍人群,可将用户语音进行实时分析、修复和优化,在保持个人音色的前提下,将声音可懂度平均提升80%以上 。

对于老年群体,科技同样展现出强大包容性。HarmonyOS 6的“远程守护”功能包含到达目的地通知功能,可让子女实时掌握长辈出行动态,有效预防老人走失。这些设计以尊重为前提,在保障安全的同时维护长辈的自主空间 。

在儿童康复领域,杭州南粟科技的“小南听说”数字康复品牌、南京康轩文教的特教智慧课堂等产品,通过智能化工具与资源,帮助特殊需要儿童获得更具个性化的学习与康复支持 。

04 生态建设: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协同的发展路径

AI助残领域的进步离不开持续的技术研发和产业生态建设。华为坚持全栈自研的创新路径,为无障碍功能实现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撑。HarmonyOS 6搭载的全新智能体框架,让设备能更精准地理解用户需求,为特殊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 。

在生态建设方面,华为积极推动全行业共同参与无障碍事业,通过开放无障碍功能开发工具,降低开发者适配成本,吸引更多企业参与无障碍产品创新。这种开放共享的生态理念,将个体责任转化为行业共同行动 。

政策支持也为AI助残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中国残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耳与听力健康工作的指导意见》,按照“预防为主、主动识别、早期发现、重点干预、有效康复”的基本原则,面向全年龄段人群和全生命周期加强耳与听力健康工作 。

博音听力董事长兼CEO江显全指出:“未来五年将是中国听力行业的钻石五年。政策东风将加速‘专精特新’成果的临床转化与市场推广,放大AI赋能的力量,助力国产助听器实现从‘可用’到‘好用’的跃迁。”

05 未来展望:AI助残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AI助残产品正朝着更智能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华为终端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其无障碍功能已服务全球数百万用户,并持续与残障组织、专家学者合作优化体验 。

然而,AI助残领域仍面临一些挑战。博音听力董事长江显全指出,我国听力健康服务存在“筛而不跟、配而不管”的断链现象。目前中国助听器整体渗透率不足5%,远低于欧美国家的20%-30%,专业技师队伍也需要进一步充实 。

对于视障辅助技术,如何平衡功能强大与便携性也是重要课题。当前电子导盲犬虽然功能丰富,但在轻量化、电池续航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技术突破。

未来,AI助残技术将更加注重多模态交互和场景自适应能力。如华为的星河互联架构实现了多设备无缝协同,让无障碍功能能够跨终端同步,确保用户在手机、平板、电脑等不同设备上都能获得一致的便捷体验 。

随着更多创新产品的落地和政策红利的释放,AI助残技术将更好地实现其核心价值——不仅展示科技的力量,更传递一种信念:无论有着怎样的需求,每一个人都能在科技的助力下,平等享受生活的美好 。

在福祉博览会现场,当视障人士王阿姨与电子导盲犬“小路”流畅互动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科技平权的实质进展。从导盲犬到无障碍通话,AI正在不同维度破解残障人士的参与壁垒。

中国有8500万残障人士和2.96亿老年人,AI助残技术的意义远超商业价值。正如华为所倡导的“科技,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当企业将社会责任融入产品创新,科技才能展现最大人文价值 。

未来五年,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和技术不断成熟,AI助残产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从“可用”到“好用”的产品跃迁,不仅需要技术突破,更需要深入理解用户需求,构建可持续的产业生态,让科技真正成为残障人士通往更美好生活的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