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天禧AI 3.5实现三大突破,打造个人专属“AI Twin”智能体

天禧个人超级智能体升级至3.5版本,实现真正的个性化、行动力飞跃和多端一致体验,向“每个人的AI Twin”愿景迈出关键一步。
10月31日,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中国消费业务群总经理张华宣布,天禧个人超级智能体升级至3.5版本,实现三大核心能力突破。这一里程碑式升级标志着联想天禧AI正式进入从“助手”迈向“队友”的关键第三发展阶段。
张华表示,经过两年发展,联想天禧AI已明确其进化方向——将天禧AI打造成为个人超级智能体,专属于每个人的AI Twin。这一进化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等经典理论,规划了从基础感知到创造实现的五个发展阶段。
01 架构升级:智能体系统构建AI进化“根基”
天禧智能体系统具备感知、思考、记忆、规划与执行五大能力,为AI进化提供坚实基础。感知能力体系通过三维感知结构覆盖多模态人机交互、设备应用运行本体感知和场景环境。
记忆能力体系构建起短期与长期、跨设备、跨端云的全时空记忆能力。这一系统还包括知识管理引擎和安全管理引擎两大核心引擎,可实现动态更新用户的专属知识库,并为个人信息构建端云全链路的安全屏障。
张华将天禧智能体系统形象的比作支撑AI进化的“根”,而天禧AI生态则是其向上生长的“冠”。当前,天禧AI生态已构建起覆盖生活、工作与学习全场景的智能体矩阵,基于MCP智能体调度协议与A2A组网架构,成功汇聚超过5000个领域智能体与AI应用。
作为天禧AI的总入口和总指挥,天禧个人超级智能体采用“中心化决策+分布式执行+动态容错”架构,以一站闭环生成式AUI颠覆传统人机交互模式。
02 个性化突破:从“一次对话”到“一段关系”
天禧AI 3.5实现了“真正的个性化”突破,关键在于其全时空主动记忆与全域个人知识库管理能力。“全时空”特性使其能够跨越设备与时间界限,完整记录用户交互行为,构建持续完善的个人数字画像。
“主动记忆”机制展现出智能筛选能力,系统可自动识别并保留有价值信息,过滤无关内容,为用户提供精准、有意义的个性化服务。知识库引擎首次实现全域打通,将散落在不同设备的笔记、灵感和资料进行智能整合。
通过精准提炼核心内容、智能构建知识关联,天禧AI 3.5将碎片化信息升维为统一个人知识图谱。用户在多设备间创作或工作时,系统能够自动延续之前的思考脉络,实现思维的无缝衔接。
所有这些个性化能力都建立在联想自研的THCP安全引擎之上,其端云加密方案已获得中国信通院颁发的行业首张生成式AI安全“卓越级”认证,为用户数据提供全链路保护。
03 行动力飞跃:多智能体协同完成复杂任务
天禧AI 3.5的行动力实现显著提升,新增了AI播客、AI修图、AI看世界等多项强大功能,同时在AI翻译、AI日程和AI文件等热门功能上全面升级。
这一突破基于其搭载的MCP技术,构建了能够安全接管应用、文件与系统设置的多智能体协同系统。当用户提出“制作期末备考方案”需求时,系统能够立即调度AI笔记、AI生图、AI翻译、AI播客等多个领域智能体组成“工作群”。
这些智能体分别负责知识梳理、图表生成、文献翻译和语音资料转换,最终将完整备考材料自动同步至各终端设备。多智能体协同机制使得复杂任务的处理变得简单而流畅。
天禧AI 3.5的多模态感知能力也实现质的飞跃。新升级的AI看世界功能不再停留于物体识别,而是能够深度解析艺术品的笔触风格与历史背景,解构食物的营养成分,实现了从“识别”到“洞见”的能力升维。
04 生态布局:终端矩阵开启物理AI世界
联想同步推出了首批搭载天禧AI 3.5的AI终端设备,包括moto X70 Air AI手机、YOGA Pad Pro 14.5 AI平板、YOGA Air 14Aura AI PC和AI眼镜。这些终端作为天禧AI的“眼睛、耳朵和双手”,共同构建完整的物理AI世界。
全新升级的超级互联3.0技术,首次实现全系统智能设备的打通,不仅支持Windows与Android设备,更实现对iOS设备的深度互联互通。交互设计更加简洁高效,通过“碰一碰”“拖一拖”“倒一倒”等直观操作,即可轻松完成信息流转。
天禧AI一体多端通过统一AI手机、AI平板、AI PC等多设备的交互界面与逻辑,为用户带来高度一致的“通透”体验。这种无缝衔接的跨设备协作能力,让用户在任何屏幕都能获得如一的交互感受。
目前,天禧AI每日处理着百亿信息单元,服务数百万用户。随着3.5版本的升级,天禧AI正在重塑与每位用户的关系,向“每个人的AI Twin”愿景加速迈进。
天禧AI 3.5的发布标志着联想在个人智能体领域取得重要突破。通过真正的个性化、行动力飞跃和多端一致体验三大升级,天禧AI正从工具型助手向伙伴型队友演进。
随着终端矩阵的完善和生态体系的扩张,联想有望在个人AI领域占据领先地位,为实现“每个人拥有专属AI Twin”的愿景奠定坚实基础。这一进展也为中国在人工智能应用创新方面增添了重要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