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推出“AI+制造”三年行动方案,打造十大行业标杆模型

《上海市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实施方案》正式发布,计划三年内推动3000家制造业企业实现智能化应用,建设10个示范工厂,培育5家综合集成服务商。
上海市近日发布《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的实施方案》,为“模塑申城”工程按下“加速键”。该方案提出,通过三年时间,推动3000家制造业企业实现智能化应用,打造10个行业标杆模型,形成100个标杆智能产品,推广100个示范应用场景。
《方案》以“一业一策”为路径,聚焦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等十大重点行业,制定差异化“AI+”实施路径。上海将构建多层次工业模型体系,提升大模型和小模型的协同效率,加快AI技术在工业场景中的落地应用。
01 产业基础:上海AI产业规模突破2700亿元
上海在“AI+制造业”领域已具备坚实基础。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27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0%,为AI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提供了强劲支撑。
位于上海的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已正式升级为国家级创新中心,标志着上海在人工智能关键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成熟的研发体系和市场环境,进一步丰富了AI在检测、运维等细分赛道的场景探索和应用。
上海先后出台《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上海市进一步扩大人工智能应用的若干措施》等政策,系统性推动AI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这些政策为“AI+制造”提供了全方位的制度保障。
亿凯达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正在探索将AI技术与工业自动化产线相结合。该公司法定代表人金宁锋表示:“AI赋能制造业是主流趋势,可以帮助更多企业打造智能化产线。”该公司正在整合上下游资源,向专业服务商目标迈进。
02 实施路径:“一业一策”分类推进
《方案》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制定了差异化的“AI+”实施路径。在电子信息领域,重点推动机器视觉等技术规模化落地;在汽车领域,推动整车和零部件企业构建涵盖算力支撑、数据采集、模型训练、仿真测试的智能研发体系。
在高端装备领域,《方案》推动企业发展智能体应用,提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环节的智能化水平,重构人机交互方式。这种分类推进的策略确保了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上海通用电焊机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免示教智能焊接工作站,集合了AI、传感器、自动化控制等先进技术。该公司市场部工作人员介绍:“在焊接钢结构工字梁时,先运用机器视觉扫描,再由AI建立模型并指挥工作站完成焊接,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在技术支撑方面,《方案》提出提升工业模型在物理仿真、视觉处理和智能决策能力,突破工业智能前沿技术,发展工业元宇宙,为“AI+制造”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
03 智能产品:新型终端与工业机器人并进
在打造“AI+”智能产品方面,《方案》提出推动AI计算机、AI眼镜和AI手机等新型智能消费终端迭代升级。深圳市微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AI眼镜已实现导航功能和7种语言实时翻译。
该公司上海分公司客户服务经理龚玉和表示:“眼镜是AI终端落地的重要方向之一。我们的AI眼镜可以提供实时翻译,隐私度较高。”他认为上海鼓励“AI+制造”发展,将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集聚,推动产业链集群高质量发展。
工业机器人是《方案》的重点内容。上海支持在重复性强、危险性高的工作场景部署应用工业机器人,鼓励在装配、焊接、喷涂、物料搬运等环节开展规模化应用。
中科新松有限公司推出的睿可系列工业机器人,将移动性、环境感知力与灵巧操作能力深度融合。该公司产品经理毛清华介绍:“这两款产品的手臂运用了一体化关节技术,让操作精度更高,同时结合力控技术,提升人机交互安全性。”
04 企业响应:智能化改造提升生产效率
《方案》的出台进一步提振了制造业企业的信心。上海载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智能爬行打磨工业机器人,通过整合AI技术实现计算机视觉、力度控制和学习能力进步。
公司销售主管侯林深表示:“上海‘AI+制造’新政是重大利好。借助AI技术,我们可以重塑产业的生产流程和管理模式,降低人力成本,提升生产效率,保障员工安全。”
《方案》还明确将制定工业场景人形机器人安全性可靠性检验检测方法,推动产品“持证上岗”。这将确保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中的应用安全可靠,为人形机器人的普及奠定基础。
中科新松有限公司表示,未来将在产品轻量化、供应链集成方面重点突破,并提升具身大模型水平和机器人泛化能力,进一步拓展工业与商业服务场景。
随着《方案》的实施,上海制造业将加速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转型。政策引导与企业创新的双重驱动,将助力“上海制造”迈向更高水平的“上海智造”,为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通过“一业一策”的精准施策和全方位技术支撑,上海有望在三年内培育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AI+制造”产业生态,推动制造业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