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人工智能

清华大学发布AI教育应用指导原则,严控学术不端推进负责任创新

作者:小小 更新时间:2025-11-18
摘要:2025年11月,清华大学正式发布《清华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指导原则》,针对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提出系统性规范框架。该文件明确禁止使用AI实施代写、剽窃、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要求师生在应用人工智能时始终保持主体地位,标志着中国高校在应对AI技术挑战方面迈出制,清华大学发布AI教育应用指导原则,严控学术不端推进负责任创新

 

2025年11月,清华大学正式发布《清华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指导原则》,针对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提出系统性规范框架。该文件明确禁止使用AI实施代写、剽窃、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要求师生在应用人工智能时始终保持主体地位,标志着中国高校在应对AI技术挑战方面迈出制度化关键一步。

一、五大基本原则构建AI教育应用伦理框架

指导原则确立“积极而审慎”的基本立场,并细化五大核心准则。主体责任原则强调师生应对AI生成内容承担最终责任,需对辅助输出进行严格核查;合规诚信原则要求对AI使用情况依规披露,严禁任何形式的学术欺诈;数据安全原则明确禁止使用未授权数据训练模型,保障敏感信息处理安全。审慎思辨原则倡导通过多源验证防范“AI幻觉”风险,避免思维惰化;公平包容原则致力于降低算法偏见,推动技术普惠。这五大原则共同构建起AI教育应用的伦理边界,为技术融入教育设定清晰红线。

二、分级管控明确师生责任边界

文件对教师与学生实施差异化要求。教师需基于教学目标确定AI应用方式与程度,对AI生成教学内容承担审核责任,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AI使用观。学生可在信息查询、概念理解等环节使用AI工具,但严禁直接复制AI生成内容作为学业成果,学位论文形成过程中严禁用AI替代必要学术训练。这种分级管控既保障技术探索空间,又守住学术诚信底线,体现“使用有界、创新有方”的治理智慧。

三、AI教育融合实践已形成规模化基础

清华大学自2023年启动AI赋能教学课程探索,迄今已建设360门相关课程,开发覆盖教学全流程的十大功能场景。该校还构建了多层次AI通识教育体系,并自主研发AI成长助手“清小搭”,为学生提供全过程学习支持。这些实践为指导原则落地提供坚实基础,显示清华在AI教育领域已从技术探索迈向规范建设新阶段。

四、指导原则折射AI教育应用全球性挑战

清华文件的发布呼应了全球教育界对AI规范的迫切需求。正如香港岭南大学教授许子东所指,工具型文科易受AI冲击,但研究型文科仍依赖人类独特思辨能力。医学教育领域同样面临重构,浙江大学通过“启真智医AI助学平台”实现临床模拟教学,凸显人机协同在高端人才培养中的价值。这些案例表明,AI教育规范需兼顾学科特性,避免“一刀切”管理。

清华大学此次规范出台,不仅为高校AI治理提供实操框架,更通过界定人机责任推动教育本质回归。在技术狂飙突进的时代,这份指导原则恰似一座灯塔,指引着AI与教育融合的理性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