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邮深圳研究院:以通信优势深耕车路协同,为大湾区智能网联破局
自 “交通强国” 战略提出以来,大湾区智能交通图景加速铺展,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核心板块,正从 “单车智能” 向 “车路协同” 跨越。北京邮电大学深圳研究院(下称 “深研院”)以其在通信领域的深厚积淀,成为这一转型中的独特参与者 —— 不同于聚焦车端技术的多数机构,深研院更专注于 C-V2X 技术落地与车路智能协同,在深圳这片创新沃土上,为智能交通的实践探索更多可能性。
立足产学研:从实验室到产业的 “桥梁”
1999 年,深研院作为首批入驻深圳虚拟大学园的院校,便注定了其 “产学研融合” 的基因。这片汇聚 18 所国内外名校的创新基地,旨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协同,而深研院凭借北邮在信息通信领域的优势,迅速成长为深圳科研与高技术试制的重要力量。
“我们的核心任务是让技术落地,为产业解决真问题。”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新唐信通首席科学家李静林表示。目前,深研院不仅承担国家 863 计划、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还建有 “移动互联网安全国家工程实验室”,并通过技术转移中心推动北邮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多年来,其在 IT、通信、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领域的技术转让、联合攻关,已深度融入大湾区产业生态。
在智能网联领域,这种 “成果转化” 更显具象。例如,深研院合作企业新唐信通承担的工信部 “亚运核心区车路协同车联网安全认证试点项目”,为杭州亚运会开放道路示范区提供了车联网身份验证技术支撑,实现了赛事期间车路通信的安全可控 —— 这正是深研院 “通信技术 + 产业需求” 结合的典型实践。
聚焦车路协同:破解 “安全与高效” 的双重命题
当行业多数目光聚焦于 L4、L5 级自动驾驶的车端突破时,深研院已敏锐意识到:开放道路环境下,单车智能难以彻底解决安全与效率的核心矛盾。
“智能网联的核心是‘智能化 + 协同化’。” 李静林强调,“安全是底线,但交通的终极目标是高效 —— 只有车、路、云实时协同,才能实现真正的智能交通。” 这一判断指引深研院将重心放在 “车路群智协同” 上:通过让路侧基础设施具备智能感知与通信能力,实现车与路、车与车的动态交互,形成 “群智决策” 的交通体系。
其重点攻关的 “感通一体化” 技术,正是这一理念的核心载体。传统模式中,汽车电子系统与通信系统相互割裂,而 “感通一体化” 将感知(如雷达、摄像头数据)与通信(C-V2X 信号)深度融合,使路侧设备既能 “看见” 路况,又能 “传递” 信息,为车辆提供超视距预警、信号协同等能力。例如,在复杂路口,路侧设备可提前识别闯红灯的行人,通过 C-V2X 协议实时推送至过往车辆,弥补单车感知的盲区。
这种技术路径的价值已逐渐显现:在深圳部分试点路段,通过车路协同,交通事故预警响应时间缩短 30%,路口通行效率提升 15%,印证了 “智能的路” 对 “智能的车” 的赋能效应。
直面行业痛点:路侧基础设施的 “成长烦恼”
尽管车路协同前景广阔,但其发展仍面临诸多瓶颈。相较于车端技术的快速迭代,路侧基础设施的产业链成熟度、运营模式均处于初期阶段。
“路侧建设涉及网络运营商、基建企业、交通管理部门等多方,协同机制尚未理顺。” 李静林坦言。例如,路侧设备的维护责任归属、数据如何安全共享、运营成本如何分摊等问题,都尚未形成行业共识。此外,路侧与车端的通信协议标准、接口兼容性等技术规范不统一,也制约了规模化应用。
这些 “烦恼” 恰恰是深研院的攻坚方向。通过联合车企、市政部门、通信运营商开展 “联创”,深研院正尝试构建 “建设 - 运营 - 维护” 的闭环模式。例如,在深圳某智能网联示范区,其主导设计的 “路侧设备共建共享” 方案,通过多方分担成本、数据收益分成,使单公里建设成本降低 20%,为模式复制提供了参考。
寄望深圳:政策松绑有望 “后来居上”
在李静林看来,深圳具备成为 “智能网联第一城” 的独特优势 —— 完整的产业链、浓厚的创新氛围,以及政策先行先试的传统。但相较北京亦庄、苏州、长沙等已出台多项智能网联专项政策的城市,深圳的政策配套稍显滞后。
“智能网联技术迭代远超预期,政策支持的速度直接决定产业竞争力。” 李静林表示,深圳拥有从芯片、传感器到整车制造的全链条优势,若能在路侧基础设施建设补贴、数据安全管理、跨部门协同机制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空间,完全有望实现 “后来居上”。
他畅想的未来交通图景是:交通管理者只需向云端输入预期需求,车 - 路 - 云便能通过群智协同自主调控车辆行为,实现交通 “自治”。而深研院正以 “左手车联网,右手人工智能群智协同” 的姿态,整合北邮资源,为大湾区智能交通的规划与落地持续发力。
从杭州亚运会的安全认证,到深圳示范区的车路协同试点,深研院以通信技术为锚点,正在智能网联的 “车路协同” 赛道上留下独特印记。随着大湾区智能交通建设的深入,这种 “让路更智能” 的探索,或将成为破解行业瓶颈的关键力量 —— 毕竟,智能交通的终极答案,从来不止于 “车有多聪明”,更在于 “车与路如何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