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驾驶欧洲破局:萝卜快跑联姻Lyft,头部企业集体出海
中国自动驾驶企业正以技术合作与生态共建的方式集体出海,萝卜快跑与Lyft的战略合作标志着欧洲市场突破,文远知行七国牌照彰显全球竞争力,背后是L4级技术商业化临界点的到来。
2025年成为中国自动驾驶出海的关键年份。8月4日,百度旗下萝卜快跑与全球领先出行平台Lyft达成战略合作,计划于2026年通过Lyft平台在德国和英国推出无人驾驶出行服务,并逐步扩大至数千辆规模。这标志着中国自动驾驶企业正式进军欧洲市场,开启了全球化战略的新篇章。
不仅萝卜快跑,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中国自动驾驶企业也频频发布海外拓展动态,形成了中国自动驾驶企业的集体出海潮。从中东到欧洲,从技术授权到运营合作,中国自动驾驶正以多种模式走向全球市场。
01 战略合作:萝卜快跑联姻Lyft进军欧洲
百度萝卜快跑与Lyft的合作堪称中国自动驾驶出海的里程碑事件。根据协议,萝卜快跑的第六代无人车将于2026年率先在德国和英国落地,并逐步扩大至数千辆规模,实现无人驾驶服务的规模化运营。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将此次合作称为"萝卜快跑全球化战略的重要里程碑",强调将"携手全球合作伙伴,让无人驾驶出行服务惠及全球用户"。这一合作消息直接刺激了资本市场反应,消息公布后,百度美股上涨1.75%,Lyft涨3.38%,市值突破59亿美元。
Lyft首席执行官David Risher指出合作的核心在于"打造卓越的客户体验",并称这是公司"人机协同出行网络"战略的一部分:自动驾驶车辆与人类司机相辅相成,共同为乘客提供深度契合其需求的选择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萝卜快跑近期达成的第二项重大国际合作。就在7月15日,百度刚刚宣布与全球最大出行平台Uber达成战略合作,计划在全球多个市场部署数千台无人驾驶汽车。
02 全球布局:头部企业集体出海
中国自动驾驶企业出海已形成集群效应,头部企业纷纷加速全球布局。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企业近期也频频发布海外拓展动态,呈现出多元化出海路径。
文远知行已成为全球自动驾驶牌照领域的领跑者。9月19日,公司宣布获得比利时首个联邦级别L4级自动驾驶测试牌照,成为全球唯一旗下产品同时拥有7国自动驾驶牌照的科技公司,覆盖比利时、中国、法国、阿联酋、沙特、新加坡和美国。
文远知行CFO兼国际负责人李璇表示:"作为一家自动驾驶科技公司,我们的最终目标始终是实现安全可靠的L4级纯无人运营。取得比利时自动驾驶测试牌照,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一步。"
小马智行则采用了更加多元的出海策略。公司在卢森堡设立了欧洲研发中心,并与当地领先出行公司Emile Weber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共同推动自动驾驶在卢森堡的研发和部署。同时,小马智行也在韩国、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地开展自动驾驶技术和落地合作。
03 技术优势:成本下降与数据积累
中国自动驾驶企业出海的信心来源于技术优势与成本下降。过去五年来,Robotaxi的制造成本已大幅下降了80%,成本优势成为中国Robotaxi领先全球的关键因素。
激光雷达是自动驾驶的眼睛,其成本下降尤为显著。禾赛科技的AT512激光雷达不仅测距远、精度高,而且可以规模化生产,将原本动辄数万美元的激光雷达成本大幅降低。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小马智行的第七代自动驾驶套件总成本较前代下降70%,其中车载计算单元成本下降80%,激光雷达成本下降68%。
在算法技术方面,中国的复杂道路环境为企业提供了"地狱难度"的训练场。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分析:"中国的道路环境复杂,在这种'地狱'难度下训练出的算法具备优秀的问题处理能力。"
Momenta的"数据飞轮"模式是这种优势的典型代表。搭载了这套算法的40多万辆量产车每天都在帮助Momenta回收海量的"极端案例",用于持续训练和优化模型。这种规模和速度的数据迭代能力,是很多国外公司不具备的。
04 出海模式:多元化合作路径
中国自动驾驶企业出海采取了多种合作模式,根据目标市场的特点选择最适合的路径。
平台嵌入型是主流模式之一,企业与Uber、Lyft等国际出行平台深度合作,通过接入其用户订单系统直接触达海量用户。萝卜快跑与Lyft和Uber的合作、Momenta与Uber的合作均属于这种模式。
政府主导型是另一种重要模式,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在阿联酋市场通过与当地交通部门签订排他性合作协议,获得当地的许可,并在其公共道路上测试和运行自动驾驶汽车。
合资共建型则更注重本地化深耕,如小马智行与新加坡康福德高集团成立合资公司,这种模式使得中国企业能够更好地了解当地市场需求,根据当地的路况、交通规则和用户习惯,对技术进行优化和调整。
这些不同的合作模式为中国企业"出海"开了方便之门,也让它们快速积累了经验。
05 市场选择:中东与欧洲成为热点
从中东到欧洲,中国自动驾驶企业出海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偏好。中东和欧洲国家因政策开放、应用场景明确,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前沿阵地。
阿联酋是自动驾驶政策最为开放的国家之一。根据"2030迪拜自动驾驶交通运输战略",阿联酋计划在2030年将迪拜25%的出行转化为自动驾驶智能出行,这一目标也是阿联酋国家人工智能战略的一部分。
欧洲市场同样展现出巨大潜力。德国、英国等国不仅健全政策支持措施,而且加大了对车路协同(V2X)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无人驾驶汽车的运行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政策和硬件支持。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分析,中国无人驾驶企业呈现出根据出海目的地区域情况策略差异化的趋势,东南亚与中东地区因政策开放、应用场景明确,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前沿阵地;针对欧洲地区则聚焦于L4技术的部署和落地。
06 政策驱动:全球监管破冰
全球自动驾驶监管政策的逐步放开为中国企业出海创造了有利条件。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已经有约50个国家允许无人驾驶汽车落地测试或运营。
中国自动驾驶企业出海抓住了全球无人驾驶监管法规出现集中破冰的窗口期,也赶上了行业进入技术、成本、场景3条曲线相交的新阶段。
上海近期发布的《上海高级别自动驾驶引领区"模速智行"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实现L4级自动驾驶载客突破600万人次,开放道路超5000公里,具备L2和L3功能的新车占比超90%。这些政策利好为中国自动驾驶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本土支持。
07 盈利挑战:规模扩张与亏损并存
尽管出海步伐加快,但盈利仍是自动驾驶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主要企业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如何平衡研发投入与商业化回报成为行业共同课题。
小马智行财报显示,2024年,该公司总收入为7500万美元,同比增长4.3%;净亏损为2.75亿美元,亏损幅度同比扩大120%。2025年第一季度,该公司总收入为1400万美元,同比增长11.6%;净亏损为3740万美元,同比扩大79.81%。
文远知行同样面临盈利压力。该公司2024年的收入为3.61亿元,同比下降10.1%;净亏损为25.17亿元,亏损幅度同比扩大29%。2025年第一季度,文远知行收入为7244万元,同比增长1.8%;净亏损为3.85亿元,亏损幅度同比有所收窄。
行业普遍认为,2026年将成为L4级自动驾驶从长期"烧钱试验"逐步迈入"可规模化前夜"的关键时间点。多家企业将2026年设为规模化落地目标年份,资本市场对自动驾驶的态度也在从关注技术可行性转向重视商业化时间表与现金流预期。
08 未来展望:从产品输出到标准输出
中国自动驾驶企业出海正经历从"产品输出"向"技术标准输出"的转变。以往都是欧美企业在自动驾驶技术规则制定方面占据主导地位,但近年来中国无人驾驶企业正在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实力逐步打破这一局面,为中国企业赢得更多话语权。
有中国无人驾驶企业已在海外市场设立了本地化研发中心,并深度参与当地自动驾驶安全标准的制定。中国企业通过"技术+标准"的新"出海"模式,正在从以往的"跟随者"逐步向全球智能交通规则的"参与者"转变。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认为:"新阶段下的'出海',是中国企业的商业模式、行业标准向全球市场的输出,而不是像前些年那样仅仅停留于产品输出的初级阶段。"
全球市场前景广阔。据研报指出,全球Robotaxi市场预计将迎来爆炸式增长,到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00亿美元至457亿美元。美国银行的最新报告称,到2040年,自动驾驶汽车市场总规模可能增长至1.2万亿美元。
中国自动驾驶企业正在全球市场上书写新的篇章。从萝卜快跑联姻Lyft进军欧洲,到文远知行获得七国自动驾驶牌照,再到小马智行多元化的全球布局,中国企业正以技术实力和商业创新赢得全球认可。
这些出海行动不仅代表着中国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更标志着中国智能汽车产业从产品输出向技术标准和商业模式输出的转变。随着全球自动驾驶监管环境的进一步放开和技术的持续进步,中国自动驾驶企业有望在全球万亿级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盈利挑战仍是行业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如何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控制成本、实现商业化闭环,将决定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最终胜出。2026年被视为行业规模化商业化的关键时间点,且看中国自动驾驶企业如何在这场全球竞赛中展现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