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交通

《城市路网交通协同管控综合评价规范》团体标准立项,构建智慧交通评估新体系

作者:小小 更新时间:2025-10-17
摘要:近日,团体标准提案《城市路网交通协同管控综合评价规范》已通过可行性和必要性审查,正式立项并启动研制工作。项目牵头单位河北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结合立项评审意见,组织工作会就本标准的研究对象、适用范围和研制计划进行了深入探讨。后续,协会将面向行业广泛征集参编单位,组建标准编制组,与行业同仁共同推进标准化工作,增强本团体标准的实用性和普适性。这一进程符合团体标准制定的常规流程,包括提案,《城市路网交通协同管控综合评价规范》团体标准立项,构建智慧交通评估新体系

 

近日,团体标准提案《城市路网交通协同管控综合评价规范》已通过可行性和必要性审查,正式立项并启动研制工作。项目牵头单位河北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结合立项评审意见,组织工作会就本标准的研究对象、适用范围和研制计划进行了深入探讨。后续,协会将面向行业广泛征集参编单位,组建标准编制组,与行业同仁共同推进标准化工作,增强本团体标准的实用性和普适性。这一进程符合团体标准制定的常规流程,包括提案、立项、起草、征求意见、技术审查、批准和编号等环节。该标准的研制响应了当前城市交通管理领域对统一评价体系的迫切需求,有望为智慧交通系统建设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研究背景:城市交通管理缺乏统一评估标准

当前城市路网综合交通管控缺乏统一、系统的效果评价标准,各地管理部门采用的评估方法各异,这严重制约了交通管理的科学性和可比性。尽管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已逐步应用于交通领域,但仍未形成覆盖数据获取、处理分析到综合评估的规范化体系,难以实现对交通运行状态的多维度、动态化精准感知与客观评价。例如,在智能交通协会2023年立项的团体标准项目中,多项研究聚焦于道路基础设施辅助自动驾驶、智慧高速公路运营等细分领域,但针对城市路网协同管控的综合评价标准仍存在空白。这种标准缺失导致交通管理决策缺乏数据驱动依据,亟需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全链条评价标准以支撑现代智慧交通系统的精细化管理和决策。

目的及意义:推动交通治理向数据驱动转型

本文件旨在构建一套覆盖城市路网全链条的综合交通协调管控评价方法体系,通过量化指标和动态监测,系统评估交通运行状态,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路网效率和服务水平。该标准通过引入多维度量化指标和数字孪生仿真技术,实现对交通状态的动态评估与优化,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推动治理模式从经验主导向数据驱动转型。这一举措与京津冀区域发布的《绿色公路评价指南》等协同标准类似,旨在通过标准化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标准实施后,将有助于实现对拥堵的精准识别、信号策略优化及应急响应能力的提升,最终支撑城市交通向高效、安全、绿色的方向发展,为智慧城市和可持续交通建设提供关键技术保障。

适用范围:覆盖多层级交通评估场景

本文件的适用范围涵盖城市道路路段、交叉口及其构成的路网交通管理与控制效果的综合评估,从区域、路段及交叉口三个层级规定交通运行效率和安全等方面的指标计算方法。该标准为城市路网的综合管控提供科学化、系统化的评估框架,支撑智慧交通体系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具体而言,标准适用于不同规模城市的交通管理部门,可用于评估传统交通管控系统及融合新技术的智能系统。通过明确区域、路段和交叉口三个层级的评估要求,标准将帮助实现交通管理效果的横向和纵向比较,促进最佳实践的推广和应用场景的扩展。

主要技术内容:构建全链条评价体系

本文件构建了覆盖“区域-路段-交叉口”三个层级的城市路网综合管控效果评价体系,规定了包括车道级精度、采集间隔及设备密度在内的多源交通数据采集与处理规范。标准通过引入多维度量化指标(如运行效率、拥堵强度、时空均衡性)和数字孪生仿真技术,实现对交通状态的动态评估与优化。标准建立了从数据预处理、指标计算到权重评分在内的标准化评估流程,为城市交通精细化管理与决策提供系统、科学的技术支撑。这一技术框架与当前智能交通领域的发展趋势一致,强调数据融合和动态分析,如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团体标准项目中涉及的弹性交通信息物理系统架构设计研究,也注重系统层级和控制逻辑的构建。

该团体标准的研制标志着城市交通管理标准化工作进入新阶段。通过行业广泛参与和合作,标准将增强实用性和普适性,为智慧交通发展提供评估依据。随着标准编制组的组建和行业意见征集,预计该标准将推动城市路网管控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