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14815”方案引领智能交通革新,水陆空全域构建AI交运新范式

苏州以人工智能打通交通脉络,从千年运河到智慧公路,正重塑长三角核心枢纽的智能底座。
通过整合“14815”总体发展思路,即整合1个算力资源中心、构建4大维度数据集、打造8大应用场景、培育15个行业大模型,苏州正全面推进交通运输领域“人工智能+水陆空”融合创新[ citation:2][ citation:3]。
在智慧水运方面,苏州聚焦京杭运河苏州段等重点水域,推进水上应急管理系统升级项目,整合视频监控、传感设备、水上卡口等多元感知设备,构建全时域水上交通动态监测网络[ citation:9]。
通过AI算法实时分析船舶航行轨迹等数据,实现船舶违规航行、水域污染事件的智能预警与精准处置。
苏州还运用无人机倾斜摄影与三维建模技术,融合水下地形监测数据与外场感知设备信息,打造航道数字孪生管理平台。这一平台实现了基础设施可视化监管、航道运行态势实时推演及全息助航服务,为船舶航行提供全天候智能引导。
在港口运营领域,苏州创新构建“物联网+智能决策”一体化管理系统,整合多要素干散货码头生产管理、船岸协同靠泊安全监测及地理信息智能视频监控等核心模块,实现船舶调度、货物装卸、设备管理的跨系统协同。
01 智慧水运:AI赋能千年运河焕发新生机
全域感知监测体系构建
京杭运河苏州段作为全国水运主通道、长三角地区高等级航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苏申内、外港线和长湖申线等众多干线航道。针对这一关键水域,苏州推进“智慧运河”工程,在苏南运河苏州段全线布设外场感知设备。
这些设备实现了大运河苏州段重点航段、水上服务区、锚地、航道交汇处等重点部位监管全覆盖,构建起航道水上、水下及空中的立体智能感知体系。该系统可实时收集全面可靠的航道运行要素信息,为干线航道运行调度与监测体系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苏州建立的航道数字孪生平台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融合航道水下地形数据,实现水上水下全要素一体化的“数字孪生”智慧化管理。这一平台能够实现基础设施可视化、航道运行可视化、水下地形动态监测、伴随式全息助航等多个智慧化应用场景。
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
苏州以“生态美、环保美、顺畅美、智慧美”为发展导向,加快建设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苏州段。在航运设施方面,苏州加快推进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内容涵盖护岸生态化改造、淤浅航段疏浚、碍航桥梁改建等。
目前已完成生态护岸2.8公里、航道疏浚91万方,完成尹山大桥主体工程,进一步改善了航道通航条件,并整体提升运河沿线景观风貌。
在航运设备环保化方面,苏州建设岸电设施和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实现水上服务区及沿线港口码头全覆盖;推动内河新能源船舶试点,积极打造“零碳”集装箱航线。全国首艘120标箱纯电池集装箱船“江远百合”号已在苏州常态化运营,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苏州还加快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引导推动内河集装箱运输发展,大力发展“河海联运”“水水中转”等高效水运衔接模式。2023年1-9月,苏州内河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3.2万标箱,同比增长26%。
02 智慧公路:从传统养护到数据驱动的变革
智能巡检与精准养护
面对传统日常养护存在工作任务重、巡查风险高、巡查质量低、数据分析少、管理效率低等问题,苏州公路率先探索利用信息化平台与AI识别技术,优化公路日常养护模式。
苏州应用智能巡检车辆替代人工进行巡检,这些车辆基于机器图像识别、AI智能识别算法、桩号经纬定位等技术,可以自动化智能识别路面病害和沿线设施的异常状态。识别的病害经过后台标准筛选后,及时上传至日常养护系统平台进行下一步处置,将人工智能更高效地运用于养护实践中。
太仓市建立的“智慧工区”数字平台,可以清楚了解应急物料、设备、车辆以及各个险情点。一旦有预警,可以第一时间精准派单,节约大量准备时间。平台针对重点桥梁设立积雪结冰预警系统,一旦发生积雪结冰,就近养护工人便可10分钟内到位第一时间处理。
标准化与数据驱动决策
苏州公路基于信息化管理平台,打造“三标一体”管理模式:业务流程标准化、巡检病害标准化、业务清单标准化。通过平台固化业务流程与智慧巡检的应用,流程标准化与病害标准化得以保障。
通过全链条业务线上数据记录,日常养护管理系统实现了历史数据可追溯,为苏州公路病害管理与分析提供了充足条件。目前,苏州公路已完成第一轮日常养护年度数据统计分析,包括巡查里程、病害类型与分布、经费使用等关键数据,推动养护作业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
苏州普通国省道日常养护新模式已覆盖苏州全域750余公里普通国省道的日常养护工作中[ citation:10]。该系统的创新性获得评审专家高度评价:“苏州项目将标准化与数字化深度融合,实现了养护资源精准配置、管理效能全面提升。”
03 车载无人机:立体化交通监测新维度
“空中交警”提升交通管理效能
昆山市创新引入移动车载无人机机场,依托多款无人机设备,突破时空限制,打造“空中交警”智慧巡查队伍。该移动车载无人机机场具备“即停即飞”的机动部署能力,通过车载快速展开系统,5分钟即可完成起飞准备。
昆山市交通运输局利用无人机设备,对京沪高速、常嘉高速等重点路段实行高频次升空巡查。通过高清摄像头和图像识别技术,精准找到堵点、分析拥堵原因、监测事故及救援进展情况,实时将数据回传至应急指挥中心,联动多部门动态优化疏导方案。
吴江区公安局交警大队打造了一支无人机警航“智鹰战队”,不仅可以进行事故处理、违法抓拍、路况监测,更能通过警医、警校联动等机制,联合地面警力开展联动执法。试点以来,“空中交警”执勤区域交通违法行为同比下降23.5%,有效提升道路通行效率。
智能管控平台实现集群化应用
苏州高新区枫桥派出所开展的无人机智能化网格化集群式巡航依托5G网络对无人机集群实施指挥和自动控制。他们立足派出所需求,匹配地面巡区,在空中布设若干半径1.5-2.5千米的空巡区,实现辖区无缝覆盖。
无人机智能管控平台不依托建设固定机场,推动低成本网格化巡防。该平台已发展到第四代,在高新区、吴江区的示范应用中表现优秀,使苏州在警用无人机智慧化应用领域率先在全国探索出一条成功路径。
在大型活动交通安保中,吴江“空中交警”也大显身手。大型活动开始前或散场时,“智鹰战队”成员携警用无人机装备,对活动现场周边道路进行持续巡航,为指挥中心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和实景依据,帮助指挥员根据车流实时动态进行预警和反应处置。
苏州的实践表明,通过人工智能与交通运输的深度融合,可构建更安全、高效、绿色的智能立体综合交通体系。随着“14815”方案的深入推进,苏州正为全国交通智能化转型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citation:3]。
苏州建设智能综合立体交通网的经验,为长三角乃至全国交通智能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