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高峰该禁用老年卡吗?城市公交的“代际博弈”需寻求最优解

一场关于公交资源的争论背后,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考题。多地正尝试在保障老年人权益与缓解交通压力间寻找平衡点。
近日,有网友在问政四川平台留言,建议取消成都市公交老年卡在高峰时段的使用权,理由是老年人集中乘车加剧早高峰拥挤,影响上班族通勤。几乎同时,江西赣州定南县也有网友反映,大量老人为听免费课和领免费物品在早高峰“抢公交”,导致不少学生挤不上车而迟到。
对此,成都市交通运输局回应称,部分老年人在高峰期确实有出行需求,如到医院看病、接送孙辈等,“年轻人乘公交上班是一种‘刚需’,老年人早上出行也是一种权利”。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话题迅速登上热搜,引发广泛讨论。数据显示,免费公交IC卡普及以来,许多老年人确实习惯在早高峰出行,老人客流在某些城市早晚高峰时段占比达10%-16%。
01 争议背后:城市公交资源的“代际博弈”
老年卡政策的两难处境
当前关于老年卡高峰使用的争议,本质上反映了有限公共资源在不同群体间的分配难题。支持限制方认为,在运力固定的前提下,老年人非必要的高峰期出行会挤占上班族、学生等群体的空间。
然而,简单禁止老年人高峰期乘车也存在问题。成都市交通运输局在回应中提到,从前期测算和目前实施情况来看,即使允许65-69岁老年人高峰期免费乘坐公交,市公交集团高峰期满载率仍普遍满足国家规范和行业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的出行需求具有多样性。除晨练、买菜外,还有就医、接送孙辈等刚性需求。江西赣州定南县公交司机介绍,早上不少老年乘客是去免费做一种理疗,并非网上所说的去领免费鸡蛋。
网络舆论场的代际差异
互联网作为年轻人主导的发声平台,往往更容易放大特定群体的诉求。网络平台是年轻人的发声主场,很多声音可能会让我们忽略了老年人群体的真实处境和需求。
关于“优先学生或上班族出行,让老年人错峰出行”的思维,看似照顾到了各年龄段群体出行的轻重缓急,实则却带有一种偏见和傲慢。
在道德层面,让座文化的压力也加剧了代际紧张关系。有网友反映,“尊老爱幼得让座,有时候早高峰好不容易抢到座位,也只能拱手相让”,甚至有人因身体不适未让座而遭到道德绑架。
02 政策探索:各地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
上海模式:综合津贴替代免费乘车
上海市的创新做法提供了有益借鉴。2016年,上海规定70岁以上老人不再享受免费乘车福利,改为发放75~600元不等的综合津贴。这一政策将福利的选择权交还给了老年人,使高峰期老年人出行量显著下降。
上海模式的精妙之处在于,它通过经济激励而非行政限制引导出行选择,既尊重了老年人自主权,又有效缓解了交通压力。这一做法在普惠和急需、效率与公平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价格杠杆与多元激励
除了上海,多地也探索了不同形式的错峰引导政策。洛阳等地推行老年人非高峰时段免费乘车,高峰时段打折优惠乘车,通过价格杠杆引导老年人错峰出行。
山东威海考虑采用积分制度,老年人错峰乘车可获得积分,积分能兑换生活用品或公交乘车券等。这些柔性措施避免了“一刀切”带来的负面效应,通过激励机制而非强制限制实现资源优化。
德惠政策的“一日游”警示
政策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民众接受度。2025年8月,吉林德惠市瑞祥公交公司发布通知,将65岁以上老人免费乘车时间限制在早中晚高峰期以外时段。
尽管这一政策旨在缓解“早晚高峰时段公共交通拥挤”,但仅在3天后就被紧急叫停,以“政策一日游”告终。这一案例表明,简单的限制性政策容易引发公众反弹,需要更加细致的考量和更充分的沟通。
03 解题思路:从“非此即彼”到“多赢方案”
增加供给:提升公交运力与效率
缓解高峰压力,增加供给是关键。成都市交通运输局表示,即使允许老年人在高峰期免费乘车,公交集团的高峰期满载率仍满足规范,这表明提升运力存在空间。
增加公交班次、优化线路设计、设置公交专用道等措施,可以直接提升运输效率。如成都市已建成公交专用道107条,长度超过1000公里,日均运送乘客221万人次,约占公交客流总量的79%。
数据驱动的精细化管理
大数据技术为精准管理提供了可能。城市交通管理者可在精准分析市民出行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交通资源时空合理分配和即时、高效需求引导。
杭州市通过分析公交出行数据,在文一西路荆长大道口、合建村等客流密集站点附近,根据共享单车骑行热点优化公交线路,使公交站点附近的共享单车数量急剧下降,公交线路优化后日均客流量上涨超过2倍。
综合交通系统的优化
解决公交拥挤问题,需要从整个交通系统着眼。重庆市着力完善微循环公交网络,打造“小巷公交”服务品牌,已开通30余条小巷公交线路,日均运送乘客超过4万人次。
苏州市推进公共交通多层次融合发展,市区轨道交通站点100米范围内公交站点覆盖率达到100%,并实现常规公交和城市轨道交通换乘优惠全覆盖,自换乘优惠政策实施以来,已惠及0.7亿次公共交通换乘出行。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公共交通资源的优化配置将成为城市治理的长期课题。2024年10月发布的《城市公共交通条例》明确规定,城市公共交通工作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城市公共交通公益属性。
未来解决方案需要更多创新思维,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出行规律,优化线路和班次,开发智能调度系统。重要的是,我们应避免将不同群体对立起来,而是共同推动城市公交系统更加包容、高效和人性化。
毕竟,今日的年轻人也将是明日的长者,构建一个全龄友好的出行环境,最终将惠及每一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