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家居

5.15亿用户开启智能时代:生成式AI如何重塑中国社会与经济格局

作者:小小 更新时间:2025-10-29
摘要:短短半年间,中国生成式AI用户规模从2.49亿飙升至5.15亿,普及率达到36.5%。这一数字背后,是AI技术从概念走向千行百业的革命性变迁。2025年10月1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已达5.15亿人,普及率达36.5%。这一数字在半年内增长了2.66亿人,增幅高达106.6%,标志着生成式AI已,5.15亿用户开启智能时代:生成式AI如何重塑中国社会与经济格局

 

短短半年间,中国生成式AI用户规模从2.49亿飙升至5.15亿,普及率达到36.5%。这一数字背后,是AI技术从概念走向千行百业的革命性变迁。

2025年10月1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已达5.15亿人,普及率达36.5%。这一数字在半年内增长了2.66亿人,增幅高达106.6%,标志着生成式AI已从尝鲜阶段进入普及应用期。

更值得关注的是,超过90%的用户首选国产大模型。这一数据折射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崛起——截至2025年4月,中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达157.6万件,占全球申请量的38.58%,位居全球首位。

01 用户画像:年轻高知群体成为核心用户,应用场景多元化

生成式AI在中国呈现明显的用户年龄集中趋势。数据显示,40岁以下中青年用户占比达到74.6%,其中19岁及以下用户占比最高,达到33.8%。这一群体对新技术接受度高,成为推动AI普及的主力军。

从受教育结构看,大专、本科及以上高学历用户占比为37.5%,同时初中受教育水平用户也占29.8%,表明生成式AI已跨越技术鸿沟,向更广泛人群渗透。

应用场景呈现多元化特征。80.9%的用户使用生成式AI产品回答问题,36.0%用于生成或处理文本,33.0%用于生成图片、视频。AI已从单纯的工具转变为全能型助手,覆盖工作、学习、娱乐等多维度需求。

年轻用户的高占比预示着未来增长潜力。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张晓指出:“生成式AI应用在中老年群体中的渗透空间巨大”,意味着下一波增长可能来自银发群体。

02 产业赋能:从单点应用向全产业链渗透,驱动数字化转型

生成式AI正从单点工具应用向全产业链渗透转变。截至2025年8月,我国累计有538款生成式AI服务完成备案,263款应用或功能完成登记,形成覆盖各行业的应用矩阵。

在工业领域,AI赋能效果显著。特斯拉利用多模态AI技术将新车研发周期缩短40%,西门子通过AI自动生成工厂3D布局模型使设计效率提升6倍。台积电智能工厂借助边缘AI分析传感器数据,设备故障率降低35%——这些案例展示了AI在制造业的实际价值。

医疗健康领域迎来革命性变化。腾讯觅影通过合成罕见病影像数据,将肺癌筛查准确率提升至92%;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使用的AI抑郁症初筛系统,只需患者与虚拟数字人对话几分钟,即可快速生成分析报告。AI不仅提升诊断效率,更改善医疗服务可及性。

金融行业则通过AI实现效率与合规的平衡。腾讯云金融大模型打造的智能客服、智能投顾已广泛落地,合成数据技术在风控模型训练中有效规避了隐私泄露风险——展示了AI在高风险行业的应用潜力。

03 技术突破:多模态能力跨越发展,国产模型引领创新

技术突破是应用普及的基石。国产生成式AI在逻辑推理能力上显著提升,模型参数规模不断扩大、架构设计持续优化。更重要的是,多模态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具体应用中,深圳科技企业推出的家装AI设计工具,用户只需上传户型图,45秒即可生成3D效果图。这种高效能源于AI对设计细节的深度理解能力,展示了多模态技术的实用价值。

模型推理成本大幅下降成为推动商业化的关键因素。以相关模型为例,其产品系统推理成本在2022年11月至2024年10月期间下降超过280倍。成本下降使AI技术从“高大上”走向“平民化”,为大规模应用创造条件。

轻量模型成为趋势,国内外厂商纷纷推出低成本、易部署的解决方案。这种轻量化趋势使AI能够适应更多场景,特别是资源受限的环境,进一步拓展了应用边界。

国产模型的崛起尤为引人注目。超过90%用户首选国产大模型,反映出国产品牌在技术成熟度、用户体验和本地化服务方面已形成竞争优势。

04 未来趋势:具身智能与模型集成将定义下一代AI

展望未来,生成式AI发展将呈现五大趋势:模型集成、开源社区、具身智能、智能体和能力边界的拓展。其中,具身智能已成为发展热点。

2025年前四个月,我国发生362起AI相关投融资事件,投资金额达403.9亿元,机器人、硬件与技术、传统行业应用相关领域金额规模占比位列前三。这一投资趋势表明,AI与实体世界的交互正成为资本关注焦点。

模型集成将打造AI新形态。不同专业模型的组合使用,可发挥各自优势,解决复杂问题。如北电数智的“星火·医疗”体系,既包含具备全科医学通识的医疗通识大模型,又有能与专业医疗知识库结合的专病大模型。

智能体(AI Agent) 将拓展AI能力新边界。西北工业大学研发的多模态抑郁症初筛系统,其核心突破在于让大模型充当“大脑”,像医生一样主动提问,并根据回答动态调整提问方向。这种交互模式超越了传统问答,展现出AI的主动思维能力。

05 挑战与思考:伴随普及而来的治理与伦理问题

随着AI普及率提升,治理与伦理问题日益凸显。中国已出台《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等政策文件,为AI健康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是重要挑战。生成式AI处理大量数据,如何确保合规使用成为关键。红湖·可信数据服务等创新方案,通过打造可信数据空间底座,推动数据要素价值安全释放。

技术滥用风险也需要关注。例如,AI生成内容可能被用于制造虚假信息,DeepSeek等技术的普及需要配套的内容认证机制。行业需共同建立安全护栏,确保技术向善。

另一个挑战是AI普惠。目前用户群体以年轻高知为主,如何让老年人、低学历群体等也能享受AI红利,是实现真正普惠的关键。快手可灵AI等平台通过简化操作流程,已积累超过600万用户,为普惠提供可行路径。

从2018年预训练模型引发关注,到2025年覆盖超5亿用户,生成式AI在中国的发展速度远超预期。更深刻的变化在于,AI已从技术概念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随着技术不断成熟,AI将更深入融入社会各层面。从具身智能到模型集成,从产业应用到日常生活,生成式AI正重塑社会运行方式。

未来已来,5.15亿用户只是起点。随着技术迭代和应用深化,生成式AI将成为像电力、互联网一样的基础设施,推动中国向智能社会全面迈进。